王慧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雖然生活在四川省的五線城市,但是她的“養娃賬本”依舊沉重。大孩讀小學二年級,二孩讀幼兒園,光興趣班、生活費、玩具衣服、營養品這些算下來,兩個孩子一年要花5萬多元,“如果再帶著孩子暑假游,又得花1萬多元”。
王慧一年到頭的工資不夠兩個孩子的開銷,她的丈夫一年能掙10多萬元,家裡還有房貸、車貸、老人贍養費等各項支出。王慧說她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家人生病,“我們掙多少花多少,根本沒有積蓄給老人看病。”
高標準育娃的心理預期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90後青年表示“生不起”“養不起”孩子,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負擔不起孩子的基本開銷,而是對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資源抱有較高的心理預期。
1995年出生的李明,目前在廣州一家銀行工作,年收入20多萬元。李明的女朋友在華南師範大學讀研究生,他計畫等女朋友畢業後就結婚,“但是我們短期內不打算要孩子”。
在李明的規劃中,他覺得起碼自己要在廣州買套房,能夠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優質的教育資源,才會考慮生孩子,在他看來這也是對孩子負責。
在武漢大學讀博士的趙雪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我要生孩子也只生一個,我們想給他提供最好的保障。”趙雪的男朋友目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她預計兩人以後的年收入應該在40萬元以上。但是她擔心,如果生了孩子,還能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