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公報:重視市民看病難 不拘一格引人才
http://www.CRNTT.tw   2021-05-19 12:41:43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大公報19日社評說,行政會議通過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本月底刊登憲報,下月初將法案提交立法會,為解決“醫生荒”這個老大難問題邁出了有意義的一步,受到市民廣泛歡迎。

  社評說,香港人口老化加速,對醫療的需求急劇上升,導致前線醫生短缺的問題不斷惡化。統計數據顯示,本港平均每千人只有2名醫生,相對英國每千人3名醫生、澳洲每千人3.8名醫生有相當大的距離,政府評估未來十年至二十年醫生缺口近2千人。其實,上述數據不足以反映香港公共醫療的嚴峻現實,公立醫院以不足全港一半醫生數量,承擔了8至9成醫療服務,醫療服務上的“貧富懸殊”十分明顯。基層人士到公院看診的輪候時間愈拖愈長,專科門診輪候數年更是常態,早已成為民怨的源頭之一。

  解決方法無非兩個,一是擴大培養本地醫科生,二是引入外援。對於前者,特區政府作出不少努力,港大及中大兩所醫學院的收生規模已由08至09年度的250人,擴大到現在的530人,已達到極限,但仍然追不上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十年前開始有限度引入海外醫生,可惜效果不彰,最終成功在港註册執業的不超過50人,對香港的龐大醫生缺口可謂杯水車薪。

  社評說,世界各地都通過引入海外醫生以彌補本地資源的不足,新加坡及澳洲的海外醫生佔整體三成以上,值得香港借鑒。對香港而言,引入外援的最大爭議在於是否需要執業考試。醫界堅持為保障質素,海外醫生必須通過本地考試門檻才能執業,但不少人認為考試是“排外”的藉口,只要是在具質素的醫科大學畢業,就可以免試來港執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社會為此陷入分裂。

  但現實不等人,香港不能無了期爭議下去,特區政府今次對引入海外醫生設立四項要求,包括必須是本港永久居民、在本港認可的海外醫學院畢業、在公立醫院必須工作五年及通過職業評估,可以說參考了各方意見,能滿足既要引入外援又可保障其質素的要求。

  輿論普遍歡迎有關措施,但對效果如何卻見仁見智。有病人組織擔心門檻太高,尤其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一項,限制了其他有意來港服務的人士。醫界也不太看好有關政策的吸引力,理由是本港公立醫院工作壓力大,若最終有100人來港服務“已經很幸福”。的確,有多少海外醫生符合要求又願意來港服務,目前尚屬未知數,但所謂萬事開頭難,特區政府終於願意踏出第一步,值得肯定,希望還能夠走出第二步、第三步。如果定期評估措施成效,再根據香港實際需求作出調整,解決“看病難”也就有了希望。

  社評說,隨著香港國安法落實,行政立法關係大為改善,社會重新聚焦改善民生的問題,引入海外醫生救急堪稱特區政府“第一擊”,社會期待重大民生舉措陸續有來。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