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促進“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發展
http://www.CRNTT.tw   2021-05-13 09:34:12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列為2035年的遠景目標。當前,農業現代化滯後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是制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塊“短板”。

  光明日報發表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蔣和勝、博士岳鋒、成都文理學院副教授劉勝林文章表示,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8年聚焦“三農”問題,特別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農業農村工作擺在優先位置,全力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毋庸諱言,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仍存在高質量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村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問題突出、農民持續增收能力不足等困境以及類似種業這樣的“卡脖子”問題,未來農業農村發展“補短板、強弱項”的任務依然艱巨。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起步階段,抓好開局、走好起步至關重要。從多維度來審視,“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將迎來雙循環戰略更加強化農業“壓艙石”地位、“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加快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等多重機遇,也將直面中國發展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多、農業綜合成本不斷抬升、農村生態環境和要素制約問題愈加突出等嚴峻挑戰。

  文章指出,為更好抓住機遇、有效應對挑戰,根據《綱要》相關要求,需要從農業、農村、農民三個層面出發,重點推進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推動農業高質高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必須努力實現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高效”。傳統農業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要素投入單一、產品品質不高、經濟效益差。站在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角度看,要實現農業“高質高效”,必須推動整個農業產業鏈條上游、中游、下游的高質量發展。就農業產業“上游”而言,應通過保護和利用好種子資源、強化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壯大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等舉措,重點解決中國種業中存在的原創核心技術較少、部分品種單產不高、商業化育繁推一體化能力不足等“卡脖子”問題,以顯著縮小與美國、法國等種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徹底扭轉中國種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就農業產業“中游”而言,產業體系應以“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為方向,生產體系應以“機械化、信息化、節水化”為目標,經營體系應以“組織化、機制化”為遵循,大力發展符合當地資源禀賦的特色農業產業,為市場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在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效益,保證農民務農收益趕上或超過進城務工收入;就農業產業“下游”而言,要加大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條,並借勢數字鄉村建設,大力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著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高質高效”,必須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禁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始終端牢中國飯碗。

  促進鄉村宜居宜業。經過“十三五”時期持續建設,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早已“舊貌換新顔”,但與城鎮對比,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建設“最後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公共服務水平明顯偏低,農民穩定增收動力不足。務農收入遠低於外出務工收入,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村落空心化、衰敗化現象比較普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要有人願意留在鄉村、流入鄉村,尤其是需要有情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流入鄉村。要做到這一點,鄉村必須成為宜居之所、宜業之地。為此,《綱要》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對鄉村宜居宜業做出了具體部署。鄉村建設行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因素調動起來,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行動的受益者。“十四五”期間應著力彌補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解決鄉村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問題,持續改善路、水、電、物流等基礎條件,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全面提升農村科教文衛體、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更為均等化,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厚植農業創新創業土壤,讓留在鄉村、流入鄉村的新老農人擁有幹事創業的平等機會,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實現農民富裕富足。農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目前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則是未來挖掘農民持續增收的潛力所在。增加經營性收入,必須有鄉村產業發展作支撐。發展鄉村產業絕不是僅僅讓農民種地,而是以現代農業技術作為支撐,用現代化方式組織生產,目標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西部地區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要因地制宜激活生態資源價值,推動生態資源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再造。增加財產性收入,需要發展壯大鄉村新型集體經濟,盤活鄉村集體資源和資產,讓農民在深度融入集體經濟中獲得有穩定保障的可持續性收入。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新型集體經濟發展也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此外,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這是實現農民富裕富足的前提和基礎。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