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據人民網報道,五一”假期,不少市民來到全市首家灰窑遺址公園,探尋“礦山變美景”的故事。
這裡曾是元、明、清營造北京城供應石灰的礦區,被稱為大灰廠;如今這裡依托千靈山下特意保留的石灰開採斷面,建成全市首家灰窑遺址公園,“五一”假期,不少市民來到公園,探尋“礦山變美景”的故事。
千靈山風景區南門附近,主路左側有3個依山而砌的紅磚房和窑洞,這就是非煤礦山關停前的石灰窑。過了窑址再向上一點兒就是千靈山灰窑遺址公園。順著坡道向上爬,能看到一座烽火台形狀的建築,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比較流行的石灰窑形制,靠著山壁,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堆積而成,最底下是兩個紅磚框的窑洞。一位青銅“工人”正拉著一車“石灰”從窑洞裡出來。
過了窑洞繼續向上爬,兩側青翠的山體忽然變成了斑駁的峭壁,這是歷代采挖石灰岩燒制石灰留下的“工作面”。千靈山改造過程中特意保留了這處礦址,豐台區通過搜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各時期的生產工具,還原了工棚、灰窑及工作場景,並建立了本市第一家灰窑遺址公園。
“我家就在王佐,住在大灰廠那邊。”一位遊客告訴記者,自從石灰窑關閉後,該地區的環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尤其是千靈山,從光禿禿的礦山變成風景區。
山坳裡,有一個石塊壘成的圓柱形石碓,整整齊齊,這是早期燒制石灰的“笨窑”。工作人員介紹,“笨窑”是一燒一壘,是傳統的燒制工藝,燒完後需要拆除才能得到石灰,燒制師傅的手藝直接影響著成功率。在灰窑遺址公園建設過程中,建設方特意請老師傅恢復了一座“笨窑”,還原了工人采礦、運輸礦石、燒礦等場景,從鋼釺鐵錘采石到風釺機打眼采礦,讓遊客直觀感受石灰窑燒制工藝的變化。
千靈山灰窑遺址公園還有一寶——一通明代石碑,是在修復千靈山過程中發現的,現在石碑就立在公園的亭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