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積極實行垃圾分類,本市垃圾減量也取得了明顯進展。李彥富表示,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清運量2.2萬噸,比2019年的2.77萬噸下降20.42%。2021年前4個月日均清運量2.06萬噸,比2020年進一步下降6.36%,比2019年下降25.6%,日減量7100餘噸。減量效果相當於少建了兩座日處理3000噸量級的阿蘇衛焚燒廠,僅拆遷、土建等一次性投資就節省200多億元,既節約了土地資源,也從源頭上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碳排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本賬實現“正”豐收。
相應的設施體系建設也不斷完善,目前,適應分類需求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理設施體系已基本建立,初步實現整體重塑和城鄉覆蓋。全市累計建成分類驛站1275座,達標改造固定桶站6.32萬個,塗裝垃圾運輸車輛3945輛,改造提升密閉式清潔站805座。分類設施建設管理達標率由2020年5月份的7%上升至目前的88.8%,投放站點具備腳踏、拉環等便利性設施的配置率達到97.15%。生活垃圾處理能力3.38萬噸/日,其中,焚燒能力1.77萬噸/日,生化能力8230噸/日,基本滿足分類處理需求。處理能力實現整體平衡,焚燒廠運行從連續多年的超負荷運行向相對從容轉變。
年底前再建600座生活垃圾分類驛站
李彥富表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比如居民自主分類習慣尚未完全養成,區域間、小區間還不平衡,“二次分揀”在一定範圍內依然存在;分類設施規範性還不夠,分類驛站、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暫存點建設和管理水平還需提高;源頭減量還有較大潛力等等。
“條例實施一年,不是推進垃圾分類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李彥富說,下一步,本市將繼續鞏固提升市民家庭自主分類水平,比如在社區(村)開展入戶回訪,上門聽取意見,提供指導;繼續通過桶站值守、上門指導、積分獎勵、“紅黑榜”、城管執法進社區等措施,促進市民自主分類習慣養成。同時,進一步優化各品類垃圾投放點設置,加強日常維護,確保收集容器無滿冒、無破損、無異味。完善功能,提升便利化水平。優先在居民自主分類好的小區試點推廣可降解垃圾袋,通過擴大試點使用範圍,逐步降低購置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