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文化生產領域的變革總是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文化產業數字化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這些都為“十四五”時期通過數字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協同推進、融合發展,新型業態蓬勃興起,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數字文化產業成為優化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和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回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文化產業異軍突起、逆勢上揚,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抗擊疫情中形成了新業態新模式,展現出強大的成長潛力。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0.4%。展望未來,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普及、網民付費習慣的養成、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都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字文化產品的消費潛力和市場價值將得到進一步釋放,為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新動能。
當前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還面臨數字化水平不高、供給結構質量有待優化、新型業態培育不夠、優質產品供給缺乏等新問題,這些難題亟待破解。要認識到的是,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對此,在文化產業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下,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以豐富數字文化產品和高品質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正,就是要把握正確導向。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內容為王、質量為先,以優秀的數字文化產品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引領社會風尚;充分發掘文化資源,提高數字文化產業品質內涵,把文化產業的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滲透性和低資源消耗的產業價值屬性充分挖掘出來,通過技術手段將多元文化、傳統文化、文化品牌和文化價值符號等要素進行創造性叠加,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特別是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IP,加強IP開發和轉化,充分運用動漫遊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數字藝術、創意設計等產業形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
創新,就是要注重數字賦能。要堅持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創新;落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部署,共建共享文化產業數據管理服務體系,促進文化數據資源融通融合。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科技發展趨勢,集成運用新技術,創造更多產業科技創新成果,為高質量文化供給提供強有力支撐;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數字文化旅遊、數字影視、數字動漫、數字遊戲等新模式快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體系。
綜合來看,抓住數字化機遇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經濟與社會、文化與科技不斷融合、發展和演化的過程,需要在微觀創新、文化發展、產業邊界、創新設計等多個領域實現“文化+科技”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文化產業融合倍增效應,增強其創新能力。
一方面,需要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全要素價值鏈融合。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應鏈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為路徑,以信息化、標準化、信用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支撐,創新發展文化產業鏈、供應鏈,高效整合各類資源和要素,積極提升文化產業集成和協同水平,合力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文化產業智慧供應鏈創新和共享經濟平台,培育發展一批共享經濟骨幹和示範文化企業,從而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多層次治理機制。這是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重要保障。要在技術創新支持下,加快建立由政府、企業、大學與科研機構、金融及中介機構等構成的多維層次結構。其中,文化企業是重點所在。要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數字文化企業,引導互聯網及其他領域龍頭企業布局數字文化產業;發揮產業孵化平台和龍頭企業在模式創新和融合發展中的帶動作用,通過生產協作、開放平台、共享資源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關鍵是要加強各主體的良性互動,形成高效治理的層次結構,從而有效提高數字化創新能力,整合文化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和創新資源,形成不同層面的文化產業數字化創新主體,為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高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