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之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藍皮書,首次公開了其針對大灣區當下建設的熱點、焦點、難點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加快推進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撐”。
對港澳青年內地創業情況,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表示,隨著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進一步推進,港澳青年內地創業呈現向好趨勢,在創業層次上實現了質的變化,呈現“四高”特徵。
“四高”指創業人員高學歷化、從事產業高科技化、產業鏈上高端化,還有產品服務高附加值化。
張光南認為,這樣的向好趨勢得益於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港澳青年內地創業環境的不斷優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
針對香港青年跨境創業面臨的問題,研究報告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在暢通管道對接香港青年跨境創業需求方面,提出以產學研合作帶動跨境創業,與香港高校共建大學生創業實習基地、推動香港一流實驗室在內地落地;優化創業項目對接機制,打造專業、便捷、高效的線上項目對接平台;探索引進國際職業標準和認證體制,在戰略性緊缺型專業人才領域實行“一試多證”等建議。
報告又提出在完善保障消除香港青年跨境創業顧慮方面,提出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推動回鄉證資訊系統相容、創辦優質國際學校、優化醫療政策銜接等建議。
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黎熙元表示,當前大灣區11個城市在社會包容度和區域協同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內地城市居民的融合意願更強。從內地9城市綜合協調指數得分排名上看,廣州位列第一,深圳緊隨其後,江門位居第三。
區域經濟合作體現為相互投資、貿易與遊客往來,綜合指數排名以香港領先,其後是深圳和廣州,表現出這3個城市對整個大灣區經濟的重要影響。
報告建議粵港澳各市應發揮嶺南文化在社會融合方面的橋樑作用,突破制度、資訊和交通壁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整合,引領居民共同富裕,增強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