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
http://www.CRNTT.tw   2021-04-11 09:03:45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天的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正展現出一幅壯闊的畫卷。

  放眼神州,人們的消費熱情與廣袤大地一起回暖,從出行和旅遊的迅速恢復,從線上新型消費的持續火熱,從連接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交通物流,都可以感受到中國強大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我國主要沿海港口運營繁忙甚至“一箱難求”,一艘艘海運航船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展示著中國打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決心。努力讓國內大循環更加暢通,讓國內國際雙循環相得益彰,構建新發展格局呈現良好態勢。

  2021年,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描繪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第一步要邁准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保‘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在福建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找准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

  開啟新征程、揚帆再出發,中國發展方位標定、目標明確、路徑清晰。

  (二)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鬥,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第一個五年計畫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大台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歷史宏願的新發展階段。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符合世界大勢,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從國際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出現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關鍵是要準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保持戰略定力,把握戰略主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努力營造對我國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關鍵是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深刻認識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信心,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總的看,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複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30年。在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會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我們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三)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回顧歷史,每個時期,我們黨總會根據新的發展形勢、新的歷史任務、新的環境條件,作出新的戰略決策,引領中國號巨輪不斷駛向更加開闊的水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要認識到,面對嚴峻複雜形勢,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同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也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著眼解決中長期問題、做好打持久戰準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的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2%上升到2020年的預計超過17%,已經具有超大規模體量。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係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已下降到2019年的31.8%,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已下降至目前的1%左右,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數年份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完全有條件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塑新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這完全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無論是順應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還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規律,都要求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

  (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處理好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關係。

  應該認識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片面強調某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需外需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3.5萬列,開行城市由最初的重慶拓展至超60個,輻射範圍基本涵蓋歐洲全域。在這條國際大通道上,跨境電商找到出海新路徑,貨運班列成為亞歐大陸“新郵差”。這充分說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充分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一組數據耐人尋味:截至3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長6.4%,兩年平均增長3.2%,市場銷售保持增長;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1%,比2019年1—2月份增長16.9%,兩年平均增長8.1%,為近年來同期較高水平;2月份我國電影票房達122.65億元,創造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從需求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從供給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擁有基於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注重需求側管理,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就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當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中國不僅向多個國家提供支援、分享經驗,而且接連舉辦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等重大國際經貿活動,以真誠的行動宣示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戰,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沒有關閉,而且越開越大。2020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繼續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社會的共識。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係,以高水平開放應對“逆全球化”、以改善營商環境回應所謂“撤資論”、以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回擊所謂“脫鈎論”,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才能繼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實踐中,構建新發展格局還需要澄清模糊認識、防範認識誤區。比如,各自為政、畫地為牢,不關心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比如,認為暢通經濟循環就是暢通物流,搞低層次物流循環;比如,一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就什麼都自己幹、搞重複建設,專盯“高大上”項目,不顧客觀實際和產業基礎,結果成了爛尾項目;比如,講擴大內需、形成國內大市場,又開始搞盲目借貸擴大投資、過度刺激消費,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產生不利影響。只有準確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才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中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