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日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和國家醫保局等28個部門研究制定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正式公布。其中,“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為方案中的第二項內容,引起廣泛關注。
廣州日報發表評論員夏振彬文章表示,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儼然重新定義了“看病”二字。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專業的問診;動動手指,藥品可以配送到家……“互聯網+醫療”以智能的方式有效緩解了“看病繁”、看病煩等堵點、痛點,正在重塑行業的管理和服務模式。再往大處看,我國醫療資源仍存在供需不平衡、地域分配不均等問題。互聯網+讓醫療資源飛上雲端,可實現跨時空優化配置醫療資源。有個案例很形象,一根網線、一台電腦、一個攝像頭就能把基層衛生室和三甲醫院聯繫在一起。這正是“互聯網+醫療”的魅力。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對於“互聯網+醫療”,近年來政策支持、資本熱捧,相關業態迅猛發展。當然也必須看到,關於“互聯網+醫療”依然有不少問號。線上醫師無資質,買處方藥不需要處方,不同醫院檢查結果不互認,信息孤島——正視問題的複雜性,至關重要。
文章分析,加快“互聯網+醫療”發展,如何再扶一把?首先,規範。任何一個產業想要走得遠,都要建立在規範的基礎之上。逐字分析《方案》中關於“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內容,規範、監管堪稱高頻詞匯,比如出台互聯網診療服務和監管的規範性文件;出台電子處方流轉指導性文件,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嚴管就是厚愛。對於新事物而言,建章立制,強化指引、監管,這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
其次,打通。毫無疑問,互聯網+醫療最難的一點,在於中間那個加號。只有打通線上線下,打破“信息孤島”,才能讓數據多跑路,才能讓資源轉起來。《方案》明確提出,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打通互聯網醫院和實體醫療機構的數據接口,逐步推動醫保數據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知易行難。此次,28個部門聯手,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外,開路。近年來,從處方流轉到納入醫保,多部門頻頻印發通知、指導意見,為互聯網醫療鳴鑼開道。此次《方案》要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機構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定點,推動智慧醫院建設等。這再次釋放出了明確信號。
文章最後說,古往今來,人們常用“妙手回春”來形容醫術高超。醫療與“春”字總是同框出現。在這個春天,“互聯網+醫療”又迎來重大利好,期待它能更好地回應群眾的“急難愁盼”,更平穩地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