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帶來的首要改變,就是讓隨時隨地學習和個性化知識需求得到滿足。互聯網上的知識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主打的就是碎片化時間學習,通勤路上、晨間睡前、周末假期,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手機進入知識世界。所學內容更是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調查顯示,目前最熱門的知識付費品類是職業技能類,尤其是和時間管理、互聯網技能相關的產品。除此以外,投資理財類(商業思維、房產投資和生活理財)、生活興趣類(音樂、詩歌、健身、歷史)、專業知識類(醫學、教育學和心理學)也是用戶購買較多的品類。
對此,平台運營方有明確的產品定位,大力開發那些用戶感興趣、普通人與專業人士有較大信息差、可以用簡明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的知識領域和內容。但實際上,除卻這些目標明確的知識付費項目,還有許多泛知識類產品也在以多樣化的形式蓬勃生長。理工博士趣講科技新知、網紅教授用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介紹古典文學,類似的知識科普視頻在青少年喜歡的視頻網站上受到追捧。定位明確的培訓課程也好,輕鬆活潑的泛知識產品也罷,都將知識的大門進一步敞開,而且可以激勵普通人貢獻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認知盈餘,參與到知識生產和傳播中來。在這一過程中,“知識”這一概念的內涵外延也被大大拓展,不再只是那些成體系的學科內容,而近乎涵蓋一切技能、信息等。
對知識付費所代表的碎片化學習以及碎片化知識,有些人表示質疑。然而,科技的發展、媒介的變革、生活節奏的加快,讓我們日常的信息接受和知識學習難免碎片化。哪怕是碎片化的知識,對於我們提高知識更新頻率、拓寬認知邊界都有幫助。關鍵是在碎片化學習之後,能否進一步延展、整合、深化,對碎片化知識進行系統淬煉。碎片化學習和系統化學習兩者並不衝突,可以結合併用。
目前知識付費平台普遍存在複購率低、完課率低、使用時長低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既與平台的內容提供有關——暢銷的知識付費產品不少都是功能性甚至是功利性的,存在將知識狹隘化、內容同質化的弊端;還折射出知識付費背後更深層的問題——我們究竟是為了獲取知識,還是為了獲得一種關於知識的“體驗”,抑或只是為了緩解知識焦慮而付費?
知識付費,購買不等於獲得,有解並不意味著受教,躺在收藏夾裡的知識離真正內化為個人收獲,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越來越滿足於知識可以隨時查閱、隨時調用,卻忽視了知識並不只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過程。學習知識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更速成不得。“學而時習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說的這些為學之道,在今天品味起來,像是來自歷史深處的善意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