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經濟、國際消費中心、數字貨幣、都市圈、住房租賃市場等領域,成為各地新增投資的重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數字經濟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社會生產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而提振消費則能夠激發經濟內生增長活力,這些領域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以數字經濟為例,福建省提出,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河南省提出,建設“數字河南”;上海市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貴州省提出,狠抓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盤和林表示,從數字產業化來看,數字經濟會催生許多新的產業,包括芯片製造、科技應用服務等,這些產業通常屬於知識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創新帶動效應。產業數字化則是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將會從無人製造工廠、智能配送、線上銷售、產品溯源等方面全面升級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
“數字經濟還可以全面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盤和林說,目前許多地區已經開展了數字政府的建設,借助數字化手段,交通擁堵緩解、政府項目資金監督等都可以實現智慧化監管,一系列惠民服務也可以借助移動設備貼近群眾。此外,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智能物流等數字經濟的新業態能夠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基於大數據建立的就業平台等可以促進居民就業。
盤和林表示,在把握發展大勢的同時,各地要精准研判各自的資源禀賦,發揮比較優勢。比如貴州、雲南等有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大型數據庫的建設,土地等固定資本投入成本也較低;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則適合布局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等科研陣地,依托高校資源打通產學研渠道,實現數字經濟科研方面,尤其是“卡脖子”技術的突破。
“各地在對數字經濟布局的時候要有全局意識,不能各自為戰。”盤和林說,數字經濟淡化了資源流動的區域壁壘和行業壁壘,各地進行數字經濟布局的時候要有區域意識和合作意識,與周邊區域的數字經濟建設建立協同機制,促進互聯互通,發揮規模效應,形成數字經濟特色區域,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差異化分布,這也有助於構建新發展格局。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