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7月,張天彤(右)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聽國家級烏春非遺傳承人圖木熱講唱烏春。(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張開臂膀擁民藝,天南地北訪錄聚。彤心采獲非遺果,美麗三少多贊譽……達斡爾族優秀音樂文化的挖掘和傳承,離不開達斡爾族同胞的齊心努力,更離不開像張天彤教授這樣不是達斡爾族卻勝似達斡爾族的漢族朋友。她是我們達斡爾族的‘心上人’”。觀看完“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一位叫“孤思客”的達斡爾族文學愛好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這次展演匯聚了生活在我國北方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民歌、說唱、器樂和舞蹈。看到本民族的藝術在中國音樂學院展演,“孤思客”欣喜不已。
2019年4月,由張天彤(前排中)策劃主持的“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在中國音樂學院隆重舉辦,演出結束後與她的學生們合影
與達斡爾族民歌結緣
張天彤是誰?“孤思客”為什麼把張天彤視作達斡爾族的“心上人”?《心上人》本是一首達斡爾族家喻戶曉的情歌。
這話還得從16年前說起。
2005年8月,中國音樂學院教師張天彤應邀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參加了一次圍繞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民間文藝展開的研討會。當地少數民族民間歌手的演唱,令張天彤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她與當地民歌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會議結束後,張天彤和同事途經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一直往大興安嶺方向延伸,進行考察。在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鮮卑人生活過的地方,同行的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對張天彤說:“目前北方人口較少民族的音樂理論研究是個空白,應該給予更多關注。這或許能成為你學術的生長點。”
趙宋光的話點醒了張天彤。她說:“當我閱讀了達斡爾族歷史,特別是讀到200多年前,達斡爾族官兵攜家屬1000餘人從東北老家出發,戍邊新疆伊犁的這段歷史,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震撼,同時也深受感動。我看到了那種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由此想到,一個民族,無論人口多與少,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都是獨特的。我眼看著老人們一個一個地走了,他們的離世就意味著帶走了一座博物館。我們音樂研究者該做些什麼?搶救性記錄民族音樂時不我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