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文物考古成果豐碩。數據顯示,4260項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持續實施,重大成果定期發布,河南二里頭、陝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遺址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銀、致遠艦等考古發現備受關注,“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以及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取得明顯進展。
值得關注的是,水下考古成績頗豐,開展黃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甲午海戰沉艦調查確認“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南海海域首次深海考古調查填補空白,“南海I號”發掘文物18萬件(套)、實施船體整體保護。
相關專家表示,“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和保護發掘工作伴隨中國水下考古30餘年發展歷程,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堪稱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之作。
為了中國考古事業的長遠發展,2020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主要承擔分析監測技術、空間及微觀測量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等技術考古科研,考古標準技術規範研究,組織水下考古、邊疆考古、科技考古、中外合作考古等工作。
文物有了“身份證”
“十三五”期間,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基本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