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從數量的絕對原點出發,註冊制經過了近22個月的穩步前行,如今合計已經迎來了逾千家企業的IPO申報。
“千企申報”的幕後,是A股市場包容性的提升:截至目前,科創板已經“集齊”全部上市標準。其中,近85%的企業選擇了第一套標準,近15%的企業分布在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和第五套標準中,但紅籌上市標準一、紅籌上市標準二、特別表決權標準也各有1名-2名“擁躉”。創業板方面,企業選擇的標準雖然同樣更集中與標準一,同時也呈現出多樣化。
“千企申報”的幕後,是投資理念的轉變。當“殼資源”不再稀缺,績差公司的“殼價值”快速走低,退市新規及時“卡位”,上市公司進一步迎來“拼業績”的時代。優質公司的榜樣效應顯現,常態化、多樣化退市也獲得了更多投資者的認可。
“千企申報”的幕後,是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謀求上市的逾千家企業,主要來自高科技和創新行業,是新經濟的代表,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此外,註冊制維度下IPO“千企申報”帶來的隱性改變還有很多。以信息披露為靈魂的註冊制,需要上市公司持續提升信披質量,規則優化與執法效能提升聯袂而來;註冊制與新證券法的“碰撞”,實現了投資者保護格局的提升——新證券法探索適應我國國情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規定投資者保護機構可以作為訴訟代表人,按照“明示退出”“默示加入”的訴訟原則,依法為受害投資者提起民事損害賠償訴訟;註冊制同時加快了監管部門“放管服”改革,監管部門進一步摒棄行政審批思維,加強對重大問題的前瞻性研究和政策設計。
筆者相信,進入“千企申報”時代,註冊制擁有了更大規模的市場主體基礎、合格投資者隊伍,也將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優化,並向全面實施註冊制改革的“關鍵一步”穩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