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續道,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包括移民加入、遊客增加等,小販中心也存在國際化趨勢。小販美食日益受到遊客的喜愛,一些國際名廚向我國小販美食“朝聖”,不少小販美食登上新加坡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單,入遺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小販在國際上的能見度。隨著新移民的加入,日本餐、韓國餐、中國餐、美式西餐等在小販中心已很常見。小販美食的“升級換代”,不斷為我們的國民身份注入新元素,也凸顯小販文化的包容性。
隨著小販文化入遺,它成為我國向世人展示的另一張文化名片。可以預計,冠病疫情結束後,小販中心將迎來更多海外遊客。如何提供更健康的小販美食、提升食客的優雅行為、加強小販中心的衛生與乾淨程度,都是還須努力的方向。尤其是近年來國人關切的托盤自發歸還和公廁的衛生等,改善工作更是刻不容緩。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鼓勵年輕一代接手小販事業。即使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環,小販畢竟是起早摸黑的辛苦行業,要改變人們認為長時間體力工作不是好工作、不能當事業的固有觀念,依然任重道遠。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疫情的關係,不少小販不得不轉型或嘗試數碼化,包括提供網絡點餐送餐、接納無現金交易等,而在這過程中,小販的孩子或年輕一代給予小販不少幫助,凸顯了小販行業的高度適應能力。我們看到好些例子,年輕人原本對小販行業沒有興趣,因為親身參與了,也看到小販生意其實可以現代化,包括通過注入新想法讓它更體面,同時也看到它的收入潛力,因而產生了興趣。近些年,在一些社企和政府計畫的引導下,年輕小販的身影確實越來越多,這對小販文化的傳承無形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