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何毅亭: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http://www.CRNTT.tw   2020-12-10 08:55:51
“十四五”時期,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期、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續影響期,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規劃至關重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的科學判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精准把握,為我們正確認識發展大勢、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

  人民日報發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文章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十四五”時期區別於以往五年規劃期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國外部環境所面臨的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把握這一大變局的豐富內涵和發展趨勢,是穩妥應對變局、抓住戰略機遇的前提和基礎。具體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大變局的重要推動力量,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尤其是“東升西降”是大變局發展的主要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加劇大變局演進的催化劑,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是大變局的基本特征。

  環顧當今世界可以看到,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孕育出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由此帶動新一輪產業變革,創造出新產業新業態,傳統產業得到革命性重塑,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在塑造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愈加凸顯。這一切為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

  環顧當今世界還可以看到,近年來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陷入低迷,發展活力缺失,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擴大化嚴重威脅經濟發展,社會內部嚴重分裂甚至走向對立,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性崛起,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已接近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調整,推動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出現深刻變革,西方壟斷國際事務的局面難以為繼,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不斷提升。

  還應看到,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際貿易投資持續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受到非經濟因素嚴重衝擊。世界多極化也遭遇阻撓,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不願失去國際體系的主導權控制權,頻頻通過其壟斷的金融、科技權力遏制發展中國家,調整國際經貿規則以保護自身利益。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變幻不定,全球性治理議題日趨複雜,全球性危機此起彼伏,不斷挑戰人類社會。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催化劑,加劇了國際格局和國際關係的大裂變。疫情使本就孱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美國、法國等國家出現有統計數據以來最嚴重的季度性經濟衰退,世界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疫情及其造成的經濟衰退強化了部分國家的內顧傾向,導致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抬頭,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趨激烈,“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這100多年,人類社會先後經歷了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和規模空前、破壞程度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兩大陣營40多年的冷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30年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2008年發生的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現在又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其產生的嚴重影響。100多年來,在戰爭與和平、動亂與治理、進步與倒退、合作與對抗、開放與封閉的反覆較量中,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雖然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面臨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深入人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和信心。

  “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文章指出,經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近百年奮鬥、新中國70多年建設、改革開放40多年開拓,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提升,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繼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有驚慌失措、大水漫灌,而是保持戰略定力,精准施策,為繼續發展留下政策空間;面對經濟體系中的深層次體制性障礙,我們沒有畏難退縮,而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刮骨療傷,為繼續發展強身健體;面對潛在的經濟金融風險,我們沒有放鬆警惕,而是啟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為繼續發展消除隱患。

  “十四五”時期,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綜合判斷,中國經濟潛力足、發展韌性強、回旋空間大、社會大局穩定,推動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一是物質基礎雄厚。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雄厚的物質實力是中國繼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二是人力資源豐富。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日益顯現。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中國16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9640萬人,占總人口的64%。另一方面,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48%,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6年以上,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三是市場空間廣闊。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住戶存款81.3萬億人民幣。面向未來,一個14億人口的高收入國家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尤其是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在面對困難複雜局面時能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