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是鄉村振興抓手
http://www.CRNTT.tw   2020-11-07 06:40:04
  中評社北京11月7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只有將鄉村放在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格局中理解,才能從全局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付偉文章稱,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國已經由“鄉土中國”進入“城鄉中國”階段,這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背景。2000年以後,中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農村人口市民化進程取得突出成效,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了市民化。

  文章表示,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除了帶來城鎮化率的快速提高,更重要的是讓中國的城鄉關係格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趨勢十分明顯,扭轉了農村勞動力、人才淨流出的格局。此外,隨著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等制度改革的順利推進,阻礙城鄉要素流動的藩籬正在逐步打破。城鄉關係開始慢慢從城市對農村資源的“單向吸納”轉向城鄉之間的“雙向對流”。

  文章指出,當前,縣域在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中國城鎮化節點的吸納能力來看,以縣城為代表的中小城鎮的集聚能力明顯增強。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小城市的城鎮人口占全國城鎮人口的比重也達到了61.9%。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以縣城為代表的中小城鎮將是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縣域城鎮化也是中國城鎮化的重要動力。縣域內已經形成了人口、產業和公共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

  目前許多縣域,甚至包括許多中西部地區,縣域城鎮化趨勢十分明顯,一部分經濟收入較高的返鄉農民工通過“打工掙錢、縣城買房”的方式實現了縣域城鎮化,教育、醫療和婚姻等因素是他們選擇在縣城買房的直接原因。縣域城鎮化有著很強的代際分化,即使那些已經進城買房的家庭,老人也很有可能還在農村,呈現出家庭在城鄉之間“撐開”的格局,這些進城人口也成了在村莊和中小城鎮、縣城流動的城鄉“兩棲”人口。人口在縣域內不同城鎮節點的分布和城鄉之間的兩棲流動,將是未來中國城鄉關係格局中的常態。

  文章分析,除了城鄉關係,工農關係也發生了重要變化,縣域內的產業也呈現出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鄉村產業是一、二、三產融合的多元產業體系,許多農村都發展了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業,或者利用本地優勢資源發展了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鄉村旅遊業、服務業。這些鄉村產業很多都是城鄉融合進程中的城鄉一體化的產業形態,是城鄉之間要素流動的結果。許多地區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充分利用鄉村資源、勞動力發展了新業態。在新技術應用的背景下,許多地區也通過“數字下沉”和“產業升級”方式,發展了數字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鄉村產業。隨著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更加通暢,鄉村產業將更加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業態也將不斷湧現,鄉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是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一環。

  文章強調,鄉村不是孤立的鄉村,是城鄉融合體系中的鄉村。鄉村振興要立足於縣域融合發展的思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和機制體制。縣域是城鄉融合的基本單位,對協同推進鄉村振興起到關鍵作用。新時期,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著眼於縣域,落腳於縣域。應該科學制定城鄉融合的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統籌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夯實舊基建基礎、補齊新基建短板;通過土地、產權等制度改革,實現縣域內的要素自由流動;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城鄉基層治理能力,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