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強金融監管不妨礙金融創新
http://www.CRNTT.tw   2020-10-31 08:53:13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日前,馬雲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的一席演講,再次引發人們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熱烈討論。他在演講中不僅將現有的銀行模式稱為“當鋪思想”,還將全球最重要的銀行資本和風險監管標準巴塞爾協議稱為“老人俱樂部”。

  經濟日報發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文章表示,近年來,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傳統金融業態正被重塑,一些原來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領域和部門增加了獲得機會,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對此應充分肯定。不過,也要看到,金融業是一個充滿風險的特殊行業,此前隨著大量互聯網公司進入金融業,部分公司違規控制多家金融機構,部分公司無視紅線肆意擴張,使得金融風險的隱蔽性、複雜性更強,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止金融科技成為規避監管非法套利的手段已是勢在必行。

  文章認為,加強金融監管,目的是為了彌補金融市場失靈和缺陷,促進金融業穩健運行和公平競爭,防範金融風險,維護公眾特別是存款人利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從歷史和國際經驗看,如果一國爆發金融危機,往往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施加救濟,最終成本將由全體公民承擔,會給全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就像紅綠燈,表面上會影響駕駛人開車速度,實際上對維護交通秩序、保障公眾出行便利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如果沒有金融監管,金融運行和創新將難以持續。那些抱怨紅綠燈的人,往往是經常違章、不願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無視金融監管的人,往往是漠視金融風險、不尊重金融規律的人。良好的金融監管並不會妨礙金融創新,反而是為金融創新和金融穩定提供保障。所以,加強金融監管、維護金融穩定十分必要。

  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中國金融業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從宏觀層面看,存在高杠杆和流動性風險,比如信用過快擴張,企業和個人過度負債;從微觀層面看,主要是中小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平台的風險,以及“影子銀行”和違法犯罪風險。

  文章指出,2017年以來,特別是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中國採取全方位措施加強金融監管。首先,堅持“自我革命”,開展金融亂象整治。金融管理部門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監管政策和措施,大力整治金融業市場亂象,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實踐中,監管部門連續開出巨額罰單,加大了對違規違法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處罰力度;對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團等“惡性腫瘤”,相關部門更是毫不手軟,果斷出擊。例如,對包商銀行、安邦保險集團等實施了接管和處置。其次,破除“短板效應”,力求形成長效機制。在亂象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後,2018年以來,強監管、嚴監管的政策措施更加深化、細化,通過出台資管新規、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等規章制度,不僅加大了對金融業具體業務的約束,為加強監管提供制度支持,有利於防患於未然,而且更加重視形成長效機制和穩定預期,推動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然,中國金融監管還有一些亟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從監管模式看,以分業監管、機構監管為主的模式,存在監管空白和監管漏洞,對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交叉性金融風險防範不足。從監管對象看,對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業務的行為監管仍顯偏少、偏軟。儘管開展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但某些網貸等仍在野蠻生長。從監管制度看,持續出台了大量規章制度,但層級較低,監管權威性不足,尤其是對非金融機構處罰力度偏軟。

  所以說,要支持金融科技發展,鼓勵金融創新,也要堅持“科技向善”,堅持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造福社會的價值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監管不可或缺。下一步,應正視問題和不足,立足國內實際,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促進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最大程度維護公眾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