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文化產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
http://www.CRNTT.tw   2020-10-24 09:28:21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堅持質量與效益並重,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以“互聯網+”“文化+”為依托,文化產業實現與製造、建築、設計、信息、旅遊、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活力,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時期,是文化產業進入大數據時代,也是新產業、新業態與文化產業融合、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期。這一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三大特色。一是精品導向。文化產業社會價值進一步凸顯,湧現了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二是融合發展。近5年,文化產業走出傳統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影視創作的“小文化”,邁向國民經濟的“大文化”,向經濟社會全領域植入、滲透和融合,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動力和路徑選擇。“文化+”作為一種創新途徑,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相互作用,提亮對方的同時也將自身發揚光大,取得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三是轉型升級。一方面,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湧現出旅遊地產、文創小鎮等新業態。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 展望下一個5年,我們要更加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文化+”的浸潤,繼續催生新業態,解決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推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要把文化產業放到經濟發展新格局中,統籌文化產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係,從而實現文化經濟一體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進一步釋放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

  從市場方面看,應建立完善文化市場,進一步放寬准入標準,健全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從生產者方面來看,要繼續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通過文化消費體驗獲得資訊、提高審美、改善知識結構的心理期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居民文化消費方式正從排浪式逐步走向個性化,文化產品生產者要提供更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創新創意產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從消費者方面看,要進一步引導消費者提高文化消費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