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認為,近年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變化和成就,體現了5個“前所未有”:“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頻度之密前所未有,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十三五”以來,全國新增完成12.5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任務。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叫、記得住鄉愁。這些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和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正通過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一步步變成現實,並進一步轉化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和資源基礎。
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23.1%。2019年,全國337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十三五”以來已累計完成防沙治沙880萬公頃。
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眼下,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在實施之中。從2015年底河北試點起,3年時間,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完成全國31個省區市第一輪督察全覆蓋,並分兩批對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從去年開始,這項工作進入第二輪例行督察。
從廣東練江污染整治,到雲南洱海周邊旅遊發展管控不力問題、馬鞍山長江岸線污染問題,一個個曾被認為“不可能”整治的污染問題,一處處曾一度失去的水清岸綠,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推動下,或整改到位,或失而複得。
“5年來,督察成效是非常顯著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4句話加以總結,老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