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金融機構的利率下行是必然趨勢。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表示,新《規定》雖然沒有對金融機構設定利率上限,未來可能仍會通過類似的監管模式限制其利率過高。他預計,監管將會給這些機構留一個緩衝期,而對於利率在24%-36%之間的新增產品,則可能停發。
機構急尋突圍方案 市場加速洗牌
對於借貸利率上限可能面臨的大幅下調,機構普遍表示有壓力。同時,多家機構明確表示已在內部開會討論壓降成本,使業務可持續發展。
某銀行系消費金融機構負責人表示,公司通過銀行、信托以及發行ABS等渠道獲得資金的實際綜合年化融資成本約在8%左右,加之運營、壞賬處置、營銷等費用所對應的成本也達到約11%,因此整個業務運營成本在20%以上。“為了應對民間借款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下調,我們只能爭取在降成本上下功夫。”他指出,目前公司正計畫通過業務“線上”智能化操作,優化客戶結構,以及爭取發行更大規模的消費金融ABS等方式“開源節流”,從而令貸款業務能在利率紅線以內實現盈虧平衡。
相較銀行以及持牌的消費金融“正規軍”,小貸公司處境則更加艱難。一家北京地區小貸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新規出台後,公司已展開緊急業務調整,對公司整體的經營預期、經營形勢作重新評估。他表示,利率降低後,由於收益無法覆蓋成本,基本上凡是“過橋”類的、高風險的貸款業務,比如無房產抵押類貸款,以後將很難開展。
多位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面對借貸利率的調整,消費金融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長期來看,未來金融行業放棄部分高風險用戶是大概率事件,發掘優質客戶人群將成為各家爭奪的重中之重。科技實力強的金融機構、擁有優質客戶的頭部助貸平台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消費金融產品利率或隨之下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