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8月20日下午2時,記者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富寧街街道紀工委工作人員一同來到自強社區開展調研。剛到社區門口,就碰到了吃完午飯回來上班的李雅琴。
“快請進,中午能回家吃口熱乎飯感覺真好!”李雅琴邊招呼邊開玩笑。33歲的李雅琴是自強社區的一名幹部,今年是她在社區工作的第7年。但在這7年多的時間裡,回家吃午飯機會卻不多。將她鎖住的,正是不得不開的“社區萬能章”。
“看,這是之前留存的存根。”李雅琴指著靠墻的一排櫃子。並排擺放的3個文件櫃中,按照年份,層層擺放著裝訂好的證明簿。數量最多的一年,證明簿編號從1一直排到23,共計2276份。
居住證明、單身證明、失業證明、無犯罪證明……記者隨手取出一本證明簿翻看,五花八門的證明應有盡有。
“茲有該同志,在社區居住時生活作風表現良好,不影響就業……”停在某頁,一份“工作證明”赫然映入眼簾。
“到底哪些證明能開,哪些不能開,之前也沒有明確規定。開吧,心裡沒譜;不開吧,群眾又不願意。”李雅琴言語中流露著無奈。
李雅琴介紹,以前每天早晨一上班,沒多大工夫,辦公室的長條凳上就坐滿了人。很多時候即使到了中午下班時間,仍不斷有人來。“為了盡可能方便辦事居民,只能選擇‘犧牲’自己午飯和休息時間。雖然社區離家不遠,但中午很少能回家。”
“更重要的這些‘奇葩證明’給群眾添了不少麻煩,他們有時候為了辦一件小事,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我們看著既心疼,卻又無可奈何。”李雅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