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
“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張仲景是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眾方,著有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系統闡述了流行病和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及療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南北朝醫藥家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可見張仲景的醫學地位之高與醫方之寶貴。
“葛仙翁”“鮑仙姑”夫婦
“鮑靚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東晉時期,古代醫藥學家葛洪與我國第一位女灸治學家鮑潛光結為夫妻,二人一生采藥行醫,撰著醫理,為百姓去除病痛,被尊稱為“葛仙翁”與“鮑仙姑”。行醫采藥時,葛洪將醫學、制藥化學上的重要發現以及鮑姑的灸法記錄於《肘後救卒方》等醫學著作流傳於世。書中的狂犬病療法被認為是中國免疫思想的萌芽,現存於世的“鮑姑艾灸穴位圖”更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
“藥王”孫思邈
“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年幼時體弱多病的孫思邈十八歲時立志學醫,最終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在走訪記錄與診療經驗的基礎上,孫思邈著成“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時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將婦幼保健視為“崇本之義”,主張婦、兒診治單獨設科,著有《婦人方》和《少小嬰孺方》分科對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