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田野考古到實驗室考古(文明之聲)
http://www.CRNTT.tw   2020-08-09 10:36:33
 

  在建成不久的臨汾博物館,觀眾可以在一個單獨的展廳看到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一個墓葬的整體呈現。當年這個墓葬是整體套箱拉進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實驗考古大棚,如今算是“完璧歸趙”。在這個墓葬一共發掘了11個壁龕,在不同的壁龕裡邊出土了不同的漆木器,表面是髹漆層,木質部分已經完全喪失,靠土體來支撐。通過對這些漆木器的有效清理保護,考古人員對它們的狀況,包括形制、器型、規格有了清晰的了解。每件漆器上都有美麗的蚌飾。我們給這蚌做了檢測,是河蚌。這麼多的蚌飾需要很多很大的河蚌,即使一個大的蚌,可以用做裝飾的部分並不多。壁龕出土的漆木器質地脆弱,保存難度較大,後期展示難度也大,複原製作這批漆木器也許是最好的辦法。考古人員為了這些漆木器,前前後後忙碌了近10年,但都是值得的。

  2019年是二里頭考古發掘60周年。籌備多時的博物館隆重開館,來自二里頭遺址的兩個墓葬在博物館的重要位置進行了原狀展示。這兩個墓葬是二里頭考古工作站2016年和2015年發掘的,在考古所的實驗大棚裡曾經呆了兩年多。墓葬中的玉刀、綠鬆石、漆器、朱砂等進行了科學檢測,清理的過程也全程做了記錄。這兩個墓葬清理到什麼程度才更適合展示,清理出的文物在提取了充分的信息後要不要放回原處,不同文物間的空間關係如何展示,以及不同地層的打破與叠壓關係如何演示……許許多多的考古工作者都來到大棚裡出謀劃策,也是我們為博物館展示做的一次實驗室考古。畢竟文物如果脫離了原來的環境和最初的組合關係,解釋說明起來就需要費更多的筆墨,而能讓觀眾看到墓葬清理過程中的樣子會更直觀更有想象空間。

  上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考古發掘。1936年第十三次發掘時,曾經發現了編號為YH127坑的甲骨坑。為了保存這個殷商王朝的大型“檔案庫”的堆積現狀,考古工作者保留了“甲骨柱”的整體,最後裝入了巨大的木箱,整體運往南京。在室內工作持續3個月時間才完畢,共發現刻辭甲骨17096片,算得上殷墟發掘以來最重大的收獲。這應該是實驗室考古的前身。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進行考古時,曾將貴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套裝提取,在室內進行仔細有序的發掘清理。

  近些年,實驗室考古已經成為與田野考古並存的“標配”。考古遺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經過近百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不同歷史時期的考古資源越來越稀缺。這要求我們在考古過程中,盡最大可能地獲取最詳細的考古信息,甚至利用較少的考古資源,多學科共同參與,進行精細化的發掘和研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