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小木耳變成大產業 
http://www.CRNTT.tw   2020-07-29 11:07:39
 
  2017年開始的新一輪江蘇與陝西扶貧協作,再次點燃了江百川和金米村人擺脫貧困的夢想。

  當年11月,江蘇對口幫扶工作組來到柞水。11月7日上午報到,工作組組長楊宏玉下午就帶隊開始了產業扶貧調研。12月2日,楊宏玉第一次來到秦嶺深處的金米村。“兩層小樓不少,但走進屋裡一看,水泥地、石灰墻,十幾年前的老電視,很多村民出去打工掙的錢只夠蓋房子,富起來的門路還沒有。”

  3個月時間裡,對口幫扶工作組跑遍了柞水的山山水水。“突出產業扶貧,增強受援地的‘造血’功能和內生發展動力,我們覺得柞水可以在木耳上大做文章。這裡種植木耳有基礎、有前景,缺的是先進技術、規模種植和資金投入。”

  說幹就幹,缺什麼補什麼。2018年起,江蘇扶貧協作資金開始注入柞水木耳產業,率先助力包括金米村在內的5個年產2000萬袋菌包生產線基地建設,以龍頭企業帶動規模種植。

  “當年摸不著發展門道,現在背靠蘇陝扶貧協作這棵大樹,引入現代經營理念種木耳,心裡亮堂了、有底了!”江百川又回到了村裡,跟村幹部們一起,帶領村民幹起來。不到兩個月時間,金米村建成規模為78萬袋木耳的種植大棚。

  “建起來的木耳大棚,貧困戶優先承包。”如今,金米村山上山下木耳種植規模已達185萬袋。江百川說:“小木耳、大產業,咱是越幹越有勁了!”

  就近就業,確保穩定增收

  3號大棚裡,肖青鬆正采摘木耳。天氣熱,他揮汗如雨。“趁天氣好,抓緊采了好晾曬。”

  “這一茬能掙多少錢?”“幾千元吧,我承包這兩個棚,有3萬多袋木耳,一季下來能掙個兩三萬元。”肖青鬆笑答。

  今年41歲的肖青鬆,年輕力壯,卻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