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關討論:疫情後的中國與東南亞關係
http://www.CRNTT.tw   2020-07-19 00:11:02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地區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潤(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實習記者 齊媛)7月18日,由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主辦的“疫情後的中國與周邊關係:東南亞篇”新芽沙龍在線上舉行。沙龍邀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大學、廈門大學、泰國瑪希隆大學等國內外院校的六名青年研究者進行主題發言,由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地區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潤擔任評議嘉賓。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後徐傳博主持沙龍。

  香港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生劉曉鳳以東南亞國家在疫情期間的邊界控制措施及影響為切入點展開研究,指出新冠疫情導致世界範圍內國家、地區到市鎮、社區尺度上邊界的封鎖和控制,邊界作為一種防疫工具重新出現並以新的多樣化的形式被生產,深刻影響疫情進程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問題。疫情期間東南亞邊界的演化呈現出像素化、技術化和緩衝區化三個特征,為東南亞的非傳統安全、旅遊業及產業鏈等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嚴峻挑戰。劉曉鳳表示,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作為防疫工具的邊界逐漸消退,而短期邊界和長期邊界仍將持續存在,推動產業鏈的本國化、區域化以及醫療等領域新的國際和區域合作,將成為東南亞國家的普遍趨勢。

  泰國瑪希隆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曾偉富認為,此次新冠疫情對東盟一體化進程構成了挑戰,東盟各國的抗疫路徑選擇分化為中國治理模式或西方治理模式。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採取西方治理模式抗疫的國家接二連三“淪陷”,預示著西方治理模式逐漸失去其先進性,世界各國亟需尋找更加適合未來世界的新國家治理模式。曾偉富指出,中國的國家治理模式在此次疫情期間彰顯了巨大的優越性,呈現出領導賢能、政策實踐、回應治理的典型特征,日益成為了世界國家治理模式的新選項。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博士生張玉菊以緬甸疫情發展為主線,梳理了疫情之下中國對緬甸的抗疫援助,並從國際戰略博弈、中緬兩國關係、我國海外利益以及沿緬邊境地區社會穩定等角度,分析闡述了中國對緬援助的原因及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