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據人民網報道,近日,南方強降雨來襲,多地百姓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自古以來,洪災就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很早就在民間流傳。古人治水有啥妙招?今天跟青年君一起了解古人防洪治災的良策吧。
法規:官員輪流上堤指揮 河務按月上報
早在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就制定了防洪法規:“按九裡堤捍護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築竣,告爾居民,勿許侵占損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通過修築九裡堤來防洪治水,可見古人未雨綢繆的智慧,並“治以嚴法”來保護堤壩。
唐高宗永徽年間,頒布了一部重要法典《唐律疏議》,其中也記載了嚴格的防洪法規:“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以故殺傷人者,減半殺傷一等。若通水入人家,致毀害者,亦如之。”條文規定修繕堤防不及時要受到懲罰,如果故意破壞堤防更是死刑,可見當時朝廷對於防洪是非常重視的。
金元時期也頒布了關於黃河及海河水系諸河流的修守法規《河防令》。在黃河“漲水月”,州縣河防官員要輪流上堤指揮防汛;河務情況要按月呈報工部;對未設專職埽兵守護的河流,出現險情時也要差員救護等規定。
明清時期,產生了《堤甲法》,其中規定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長一人,百丈甲一人,職責是“夏秋守禦,冬春修補,歲以為常”,防洪成為“常態”。
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凝結了古人的智慧,降低了洪災的發生的機率,也有效的防止或減輕了洪災給老百姓帶來的損失。
預警:“水報”“羊報”傳遞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