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蘇東陣營解體後,東歐國家在轉向西方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集中的歷史和敘事修正,“去蘇聯化”不僅針對社會主義陣營時期,也延伸至二戰時期,並在學界、政界和社會幾乎同時發生。這些國家通過直接拆除或移走蘇聯紅軍二戰紀念碑、不與俄羅斯一起紀念二戰勝利日和更改與蘇聯相關的地名等方式,試圖全面切斷與蘇聯的歷史聯繫,同時通過大量的學術研究、政治人物表態、文學、影視作品以及社會教育來改寫歷史記憶,將蘇聯從二戰時期的“解放者”角色和冷戰時期的“老大哥”形象迅速改寫為戰爭“侵略者”和政治“壓迫者”。
近年來,在俄羅斯與西方地緣競爭升級,以及歐美政治變化尤其是民粹抬頭的背景下,歐美國家又興起新一輪的重新詮釋歷史之風。一些歐洲國家公開指責俄“不是二戰戰勝國而與納粹德國同為侵略者,應對二戰爆發承擔歷史責任”。在歷史記憶被改寫、社會代際交替的相互作用下,歐美民眾也更傾向於用現實感受來替代歷史認知,因此對蘇聯在二戰中歷史角色和地位的認識,在一些國家成了隨時代和政治變遷而伸縮不定的橡皮筋。
例如對法國民眾從1945年到2015年的民意調查發現,認為“蘇聯在二戰中貢獻最大”的人群比例從1945年的57%變化為1994年的25%,並繼續下降到2015年的23%。從暗流湧動到公開政治化,歐美國家對蘇聯在二戰中的角色設定按既定軌道變化,為美國在當前公開修正歷史並發起敘事之爭提供了邏輯框架和社會基礎。
歷史之爭的現實用意
在俄羅斯與西方的戰略對峙中,歐美對二戰的歷史修正已對俄羅斯的軟實力空間產生了巨大的擠壓效應。
普京總統意識到與歐美在“‘二戰觀’方面有巨大分歧”,“關於二戰的謊言已像流行病一樣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為此俄政府特意將今年命名為“紀念與光榮之年”,並建議在俄羅斯建立一個可供全世界訪問的二戰歷史檔案文件網絡,來“紀念英雄、尊重過去,並為下一代保護歷史真相”,決定在5月9日舉行隆重慶祝活動來改變這一不利處境。
就在美俄展開歷史“敘事之爭”前不久,兩國曾極為罕見地共同高調紀念二戰期間的“易北河勝利會師”75周年,並借此強調“‘易北河精神’是兩國克服分歧、為了更偉大的事業建立信任並進行合作的典範”。這是美俄借共同的歷史敘事來對當前國際形勢傳遞信號並施加影響,目的是確認兩國要延續這種精神來共同面對“21世紀最重要的挑戰”。外界曾據此認為俄羅斯借歷史敘事實現了一次外交上完美的戰術逆襲,不僅將進一步緩解與美國和西方關係,而且還借此再次確認了其與美國比肩的戰略地位。
但僅僅兩周之後,美國就公開將曾共同紀念二戰會師的俄羅斯排除在了“二戰勝利者”行列之外。這再一次表明無論歐美戰略家們多麼想通過籠絡俄羅斯來實現“西方大一統”的夢,但在經過多番政治化的對歷史修正和重新詮釋之後,歐美社會已經不具備迅速接納俄羅斯為“自己人”的自洽邏輯和民意基礎。何況在“美國第一”的旗幟下,特朗普總統也絕不會允許普京總統作為二戰的勝利者和“新秩序的締造者”,和自己並肩而立。(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