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據文匯網報道,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獲悉,由該台承建的我國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關鍵設備——70米高性能接收天線,近日在天津武清站完成反射體整體吊裝。70米天線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可接收來自4億公里之遙微弱信號的數據。預計到今年10月,它將完全具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數據接收能力。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上,備受關注的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根據計畫,今年我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這也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火星距離地球約為5600萬至4億千米,地火最遠距離約為地月距離的1000倍。國家天文台副台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李春來介紹,由於火星距離地球甚為遙遠,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任務是一項嚴峻挑戰。通常,發射信號的衰減與距離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火星探測器即使以月球探測器相同發射功率發送數據信號,到達地球時也將非常微弱。而增大地面接收天線的口徑,也就是接收面積,是提高信號信噪比的基本途徑。
李春來說,從火星來的信號衰減非常厲害,信號非常弱,沒有這個大口徑天線,就不可能完成數據接收任務。當火星探測器距離地球最遠的時候,很可能還得加上密雲的50米天線和40米天線,以及昆明的40米天線,四個天線同時接收數據,再進行信號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測數據的接收任務。
據介紹,70米天線為輪軌式全可動卡塞格倫天線,總重約2700噸,高72米,主反射面直徑70米,由16圈共1328塊高精度的實面板組成,面積相當於9個籃球場大小,相當於3個40米天線。該天線於2018年10月開工建設,計畫於2020年竣工驗收,整體吊裝完成意味著天線主體結構的基本完成。此後,天線還將進行後續設備安裝,以及一定時間的系統調試、校准和試運行,才能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70米天線建成後,能夠大幅度提高我國深空探測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為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任務以及後續的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測提供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