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取代WHO?簡赫琳:歐洲僅英國會追隨美國
http://www.CRNTT.tw   2020-04-29 00:25:37
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簡赫琳。(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屏東4月29日電(記者 蔣繼平)美國不滿世界衛生組織(WHO),揚言不再金援。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簡赫琳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認為,美國若另創其他國際組織,重點是有誰會跟進,歐洲除了英國應該不可能,特朗普在美國優先下,連任後外交政策才會有強硬舉動。

  簡赫琳,1979年生,高雄人,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西歐區域研究學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國際事務研究碩士、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現職為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專長領域包含區域政經發展及國際組織等等。

  針對目前國際情勢,簡赫琳表示,國際關係理論可以用幾個“極”的角度來分析,“雙極體系”可形容典型的美俄冷戰時期,“單極體系”就是一國獨大,譬如羅馬帝國時代、工業化之後的大英帝國。她觀察,目前之所以可稱為“多極體系”,主要因為每個國家都想要挑戰現狀,即扮演所謂的“修正主義”的角色。

  從外交政策上來看,簡赫琳表示,美國在1970年就有孤立主義(國際政治採取不干涉,經濟方面則透過政策限制),疫情期間好像又是第二波的孤立主義出現,曾喊出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疫情傳出後又喊出兩個月禁止移民,這些政策都有孤立主義傾向。

  特朗普2017年上任後,第一步就先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現為CPTPP),退出是美國希望創造自己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二步則是有美歐關稅大戰、美加關稅大戰,這些都是中美貿易戰前身。簡赫琳指出,美國不只是想修正和中國關係而已,連歐洲、加拿大都全部重來,藉由逼迫彼此底線,目的就是要重啟談判。

  在國際組織方面,簡赫琳指出,從美國2019年退出《巴黎協定》(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美國退出原因是因為要替發展美國製造業鋪路,退出帶來的效應,美國也開始慢慢淡化其他國際組織角色,這都有前例可循。

  她分析,國際組織從二戰開始就是一種戰爭聯盟,聯合國產生第一條件就是為了維持和平,後來才發展出專業組織,1948年創立WHO等,當初這些組織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當初一手主導,但世衞(WHO)與世貿組織(WTO)目前面臨美國威脅退出的狀況。簡赫琳說,目前中國正在扮演另一個霸權角色,發展一帶一路也是為了繁榮與和平,因此假如美國自己退出國際組織的話,那等於霸權的角色可能就換人做。

  怎麼看美國有意另外創其他組織取代世衛?

  簡赫琳說,可以另外創國際組織,但要花很多錢,重點是後面有沒有其他國家跟進,就是另一個問題。除了美、英關係較好之外,歐洲和美國基本是互相抗衡的,歐洲是不會跟美國走的,除非人權被迫害很嚴重的議題上,歐洲會保持中立來支持民主開放,除此之外很少加入,頂多美國打完仗,再去做人道救援。

  況且,她指出,因為歐盟擴張太快,加入東歐後有財政問題,發展較辛苦,但歐盟在依賴中國層面會比較高,加上歐亞陸地相連,在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前,歐洲早就和中國有很好的互動關係。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