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次會議還提出了推動合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
第一,發揮機製作用:各國決心在“10+3”框架下的相關領域機制下,籌集資金,提升區域預防檢測,應對疫情;第二,進行“能力建設”:強調各國和區域的應對流行病的能力,進行流行病學科研合作能力訓練,支持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和能力建設;第三,做好“金融安排”:將從東亞一系列合作基金和區域性銀行籌集資金,共同應對疫情和恢復經濟活力;第四,加強“供應鏈”建設:共同致力於推動疫後復甦,促進經濟發展,要保障區域內供應鏈的韌性和可持續性;第五,為保經濟活力“提供便利”:要為恢復社會經濟而努力的各種人員在區域內流動提供便利;第六,責成落實人員:要求由各國外交部長作為措施落實“協調人”,確保“相關領域機制密切協作”。
這些內容體現了東亞合作得到了進一步的升級,即突出強調機制性建設,重視能力建設,為合作提供金融保障,夯實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區域基礎。其實,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個次區域,既有各自關切的政治安全與社會經濟事務和自我凝聚組合的需要,但又猶如一個葫蘆的上下兩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決定了東亞區域的整體認同和一體化需要。
筆者曾用“平軸模式”來界定東亞整合的進程和樣式。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同遭遇、經濟復甦的共同挑戰,必須化危為機,將其轉化為東亞合作升級的新機遇。通過各國務實協作,推動物資供應的機制建設,實現金融產業的制度合作,最終建構一個生命相連和命運與共的區域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