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我們要深入領會中央精神,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人民日報發表人民日報社宋光茂、中共中央黨校韓保江文章介紹,從新中國成立到第一個五年計畫末期,以156個重大項目為代表,中國經濟體系開始布局、經濟體系建設開始起步。從第一個五年計畫末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20多年,中國經濟體系建設的突出特點是圍繞大項目進行配套建設,一個項目帶起一個產業、一片區域甚至一座城市。改革開放後到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國經濟體系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製造業生產體系日益完備,工業體系門類日益齊全,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也應看到,中國產業門類雖然齊全,但水平不高,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許多產業和產品仍處於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經濟體系的現代化水平還不夠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習近平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這些重要論述,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文章表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時代抓發展,必須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順應科技進步的潮流、國際分工的調整、市場形勢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其發展變化主要體現為補齊供給短板,不斷提高滿足市場新需求的能力。為此,應堅持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做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並重,依托創新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高。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創新性產品、以5G為代表的創新性互聯網技術、以新金融新媒體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成為中國以創新驅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特別是中國在5G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5G到物聯網,再到汽車自動駕駛、萬物互聯,可以預見,新產品、新技術會加速產業化,釋放日益強勁的帶動力,拓展更多未知空間、生成更多嶄新業態,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生機勃勃的部分。
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協調,既包括產業之間、區域之間、要素之間的協調,又包括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還包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中國經濟體系建設呈現“並聯式”特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注重平衡、協調,通過“補短板”、做加法釋放“長板”潛力,進一步發揮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優勢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有效激發後發地區、發展不充分的產業、尚未有效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後發優勢和潛能,形成經濟體系內部的協調機制。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避免資源要素“脫實向虛”,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綠色低碳的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習近平同志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價值引領和“硬約束”,又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發展機遇和動力,推動自然資本不斷增值。為此,要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