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打造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
http://www.CRNTT.tw   2020-01-30 08:53:57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子系統,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增強自主能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健全體制機制,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這意味著中國要通過產業基礎再造,打破對傳統的經濟發展路徑的依賴,這既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重要任務。

  產業基礎再造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程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文章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其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這主要表現在供給和需求的失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失衡,特別是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不高、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從產業看,一方面,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存在大量的“僵屍企業”;另一方面,高端產業發展不夠和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占有不足,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水平不高,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件等嚴重依賴進口,高品質、個性化、高複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供給不足。近年來,面對這些突出問題,通過“破”“立”“降”,我們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補短板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但需要進一步鞏固。要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尤其是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成為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最大短板,“工業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自主化程度低,關鍵共性技術缺失,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難以滿足需要,包括試驗驗證、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信息服務等在內的基礎服務體系不完善,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基礎軟件、操作系統、計算機算法等現代產業的核心基礎更是主要依賴國外。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無論是從補產業短板角度看,還是從大力培育新動能、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活力角度看,無論是從提高產業鏈高級化和現代化水平的角度看,還是從提高供給對需求適應性的角度看,以“工業四基”和基礎軟件、操作系統等為核心的產業基礎能力不能適應產業發展和需求側變化的問題已成為供給側的突出矛盾。中央提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實質上是抓住了這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再造”意味著這項工程的任務艱巨,更意味著要尋求更加“革命性”的變化。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更多地是依靠龐大的市場規模、後發模仿創新的技術源泉、要素低成本供給等比較優勢,這種發展路徑是一種後發趕超的“快車道”,但天然帶來產業基礎能力積累過程的缺乏。當前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這種產業基礎能力的短板嚴重制約了中國產業鏈高級化和現代化水平提升,阻礙了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這種後發趕超路徑具有自增強的“鎖定效應”,只有打破這種路徑依賴才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就要求“再造”產業基礎能力。要從重視應用研究轉向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從強調模仿創新轉向更加強調原始創新,從鼓勵迭代性技術創新轉向更加鼓勵顛覆性技術創新。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系統性,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攻破的重要課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再造中國的產業基礎

  文章介紹,所謂經濟體系,是指各類經濟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則構成、按照一定的體制機制運行的經濟系統,可以劃分為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等相互關聯的各個環節以及產業、區域和城鄉等相互作用的各種子系統。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生產供給功能。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所要求的產業體系具有創新引領,以及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特征。中國現有的產業基礎能力還無法適應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的要求,制約了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進而也難以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一方面表現為中國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存在短板,另一方面還表現為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不高、經濟協同性不夠等問題。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通過再造產業基礎來支撐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實際上,中央早就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無論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還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要求大幅度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因此,推進產業基礎再造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

  總的來看,著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中國推進產業基礎再造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補齊中國產業基礎“短板”,包括大幅度提高“工業四基”能力,以及極大改善產業發展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標準、計量、認證和檢驗檢測)、配套能力、制度環境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而糾正實體經濟內部結構失衡、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很多工業基礎都不牢固,需要通過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徹底強化這類產業基礎,從而提高產業高級化、合理化水平,進而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另一方面,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全面強化以工業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為核心內容的現代信息產業的基礎能力,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撐產業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最終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