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大華網路報今天專欄文章說,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可謂是破了多項歷史紀錄,其一是蔡英文總統第二任的得票數與得票率都比第一任的高,明顯未受到執政包袱的影響。其二是打破“地方包圍中央”的規律,前次縣市長選舉的大贏,未實質反映在總統大選的結果上。其三是在島內外各種選舉具關鍵作用的經濟牌,並未在此次選舉中發生預期的效果。這究竟是暫時現象,還是已然產生結構性改變?
如果這樣打破多項歷史紀錄的選舉結果,代表是結構性的改變,就意味著此種現象將成為選舉的常態,台灣各政黨也將順應新常態而發展,否則將就此退出政治市場。如果這是暫時現象,就代表鐘擺終究會擺向另一方,在野黨仍然有機會重新執政,不會出現一黨長期執政的現象。回顧2008年當時國民黨大勝的結果,並未出現長期執政的現象,說明此次選舉仍應只是暫時現象。
文章說,此種選舉結果之暫時現象的最大影響因素,莫過於深深受到2019年初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以及2019年6月風起雲湧之香港“逃犯條例”,所帶起的“反送中”浪潮,使“一國兩制”治理制度瀕臨破產的影響。這樣前所未有的外部因素影響,使得選民在投票時只見可能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而未見民進黨政府的執政缺失。
2018年底的縣市長選舉,被視為是民進黨政府的期中考,選民給出不及格的成績。縣市長選後民進黨政府並未進行大幅度的施政反省,反而讓縣市長選舉中高票落選者出任行政院要職,以及不斷透過網軍帶風向引發民怨,照理說總統與立委選舉的成績單亦不會太好看。不料“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及“反送中”浪潮,扭轉了民進黨政府執政不力的不利情勢,使其在2020年的選舉中得以勝選。
然而在選舉中被炒熱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及“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議題,在選後就會逐漸淡去,即使下一次再成為選舉議題,邊際效應恐亦將遞減,能否發揮如此次的海嘯作用,仍有疑問。選舉終究要回歸政府治理及經濟議題,“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畢竟在台灣經濟還可以的時代有用,若經濟發展持續不振,選民終會將選票投給有助振興經濟的政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