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科技以創新之手撥動探索之弦,在2019年奏出了“嫦娥”登月、“胖五”歸來、“雙龍”探極等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樂章。一步一個腳印的背後,既有中國速度,也有中國智慧。創新帶來的成果和突破,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持續推動著高質量發展,讓億萬人民共享科技創新帶來的巨大利好。
這一年,中國科技收獲滿滿。“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長征五號火箭成功複出,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和“雪龍”號“雙龍”探極……這是靠自主創新打造出一身“上天入海”的實力;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航站樓,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服役……這是用高超的技藝、攻堅的決心淬煉出的大國重器;中國天文學家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迄今最大恒星級黑洞,中德等國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共同研究發現丹尼索瓦人,從而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時間由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正是孜孜不倦的潛心探索,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更加深入,不斷夯實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
這一年,科技創新的引擎作用格外明顯。5G商用牌照的正式發放,使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這將讓5G通信技術真正服務經濟社會。全球首款類腦芯片問世,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金融、醫療、教育、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各個領域的全面融入,掀起了數字經濟和經濟數字化的新一輪高潮。與此同時,普通人的生活也因這些新技術悄然發生改變:使用手中的智能手機,無論是購物、支付、交通出行,或是語言翻譯等,都能一鍵解決;無人駕駛、虛擬現實和人機協同等技術應用已嶄露頭角。2020年曾被不少科幻小說設定為故事發生的未來年代,今天,科技的力量的確創造出了以前無法想象的美好生活。
科技突破的井噴,有賴於不斷厚植的創新沃土,發揮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過去一年,從進一步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到“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正是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政策紅利持續傳導,使得創新活力充分釋放。與此同時,高科技企業紛紛設立基礎和前沿研發中心,69家科創板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共計投入研發費用近56億元,也充分體現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對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硬科技”的渴求。這啟示我們,從根本上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真正通過市場機制來體現人才價值、給知識定價,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就能激勵更多科技人才勇闖科研“無人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的腳步不曾停歇。展望新一年,一些重大科技計畫已在路上。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有望在2020年實施,中國空間站建設也計畫在這一年向太空送去第一塊搭建的“積木”。中國北斗將完成全部組網衛星發射,向世界遞出一張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領域的“中國名片”。5G網絡的建設將催生全新應用場景,像4G助推移動互聯網誕生一樣,有望創造出超乎想象的新事物。身處創新湧動的時代,這份幸運值得每個人去珍惜和把握。
新年新起點。經歷過考驗和挑戰的中國科技,對走好自己的路充滿信心。通過自主創新,做強優勢、補齊短板,更充分地激發出人的創新創造活力,中國科技的創新腳步將繼續一往無前。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餘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