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劉衛東:中美智庫交流存在機制性不足的問題
http://www.CRNTT.tw   2020-01-10 00:17:44
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李娜)“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日前在北京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室副主任劉衛東就“當前中美智庫交流中存在的問題與風險”發表看法,他指出,智庫交流是中美兩國增進相互理解、改善民間關係、優化政府決策、減少相互誤判的有效手段。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國智庫交流向機制化、常態化、專業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為提升各自國家學者的學術素養、豐富兩國相互認知的渠道、擴展學者間的朋友圈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兩國關係的整體改善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由於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一直以來中美智庫交流的過程中都存在些問題,尤其是隨著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轉型,兩國智庫交流遇到的阻礙越來越大。

  劉衛東分析說,首先,兩國智庫交流一直存在機制性不足的問題。從交流頻次上來說,中美智庫間交流不能不說較為頻繁,兩國每年都有大量智庫的學者相互訪問,但其中機制性的合作明顯不足,很多時候是依靠學者個人之間的關係來維繫這種交流,機構之間缺乏穩定的、周期性的、可持續的交流機制。其次,兩國智庫“深度”交流不足。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智庫數量,中國的智庫數量也在不斷增長,但兩國智庫之間的很多交流都浮於淺表,深度交流明顯不足。第一,智庫交流中的“扎堆”現象嚴重;相對而言,不那麼知名或者與政府聯繫不那麼密切的智庫和學者受到的關注不多,這樣就很難全面客觀地了解對方整體的認知。第二,典型的智庫學者交流往往時間受限、議題分散;第三,智庫交流中實際上存在一些“禁忌”話題或表述,由於某種原因或出於某種考慮,輕易觸碰這些話題可能導致兩國學者從學術探討迅速轉向立場對抗;第四,互派常駐學者的逐步減少也不利於深入交流。再次,智庫合作研究比較罕見,很難取長補短。

  劉衛東認為,中美兩國智庫各有其優勢,如果可以聯合申請某項課題或共同開展一項研究,相互取長補短,不僅能夠使相關研究更為客觀全面地反映雙方觀念,從而為兩國的決策者提供更為詳盡全面的信息和更貼近現實的政策建議;也能促進智庫機制性合作的強化,同時將更多地智庫成員吸納進來,產生更多的頭腦風暴。但在現實中的智庫合作研究比較罕見,雖然時而可以見到學者個人之間的合作研究成果得以發表,但中美智庫聯合進行某項研究明顯不多,近年來很難找到此類研究成果,如果有的話也多是共同舉辦的一次會議後編纂的論文集而已,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研究。不能說在強化智庫合作研究方面的慎重態度是錯的,但或許可以通過加強管理來趨利避害。如果能集中兩國智庫優勢,就重大問題開展共同研究,受益的將是兩國自己。

  劉衛東表示,特朗普執政以來,中美智庫交流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美方不斷渲染的“脫鈎”論調,也明顯影響到兩國智庫交流的效果,不僅美方智庫來華交流人員的數量大幅減少,很多原本自由表述個人觀點的學者也讀起了稿子;而且中國智庫學者赴美交流也受到重重阻礙,甚至一些美國大學主動取消了與中國大學之間的合作關係,這是否也會擴散到智庫合作領域呢?在中美關係變得十分嚴峻的大背景下,這一變化雖然可以理解,但也確確實實讓人擔心。

  劉衛東表示,智庫交流是政府互動的重要補充,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其作用更為重要,一些政府官員之間無法表達的“非主流”信息,可以通過智庫學者之口來令對方知曉。一般來說,智庫要比政府本身更為客觀中立,更少政治化色彩,因而也能提出更容易為雙方共同接受的一些政策建議。因此希望中美兩國的智庫能夠務實求真,揚長避短,為兩國間相互理解的改善做出更大貢獻。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