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味衝淡乃至掩蓋文化味
在此背景下,那些“失魂落魄”的特色小鎮往往商業味衝淡乃至掩蓋文化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化受損了,產業也無以為繼。
有的管理部門和企業只把目光放在建築規劃、招商引資上,殊不知,沒有靈魂的建築永遠只是一堆鋼筋混泥土;沒有文化為核心的產業也只是一盤散沙。
如此一來,不少小鎮業態規劃混亂,商業區淪為“小吃一條街”,運營更無從談起,只能陷入“競爭激烈——經營回本任務重——招商難——產業受損——喪失競爭力”的惡性循環。
要知道,文化和產業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產業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正如沒有出版業,小說、詩歌、學術著作如何傳播?反之,如果沒有文化,沒有內容,產業也不存在。
縱覽全球,成功的文化小鎮不在少數,無一不是實現了文化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如愛丁堡、阿維尼翁、錫比烏等小鎮,以藝術節帶動小鎮發展,在潛移默化間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情趣,還帶動了當地文化旅遊,成為文化名片。
又如依托影視文化的西班牙胡斯卡爾小鎮,作為3D動畫《藍精靈》的拍攝地,它把藍精靈和小鎮的生活設備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把村中教堂、政府,甚至公墓在內的175幢建築全部塗上明亮的藍色,凸顯藍精靈的皮膚顔色;
還利用電影主題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遊、消費項目,如“格格巫酒吧”、穿藍精靈衣服的導游等;
更大力發展與藍精靈相關的衍生產品,開發藍精靈紀念品、在假日舉辦“藍精靈集市”等,建立起獨一無二的“藍精靈”產業生態。
如何尋找文化之魂?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用這句話來形容特色小鎮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最恰當不過。小鎮是軀殼,裡面住著文化的靈魂。那麼,究竟如何尋找文化之魂?
一在雅俗共賞。
文化小鎮的“俗”就是市井文化,而這種文化只能遺落在“尋常巷陌”裡。市井文化因其地域性和親近性,故而有特殊性和生活性,具有無限的風情,那些遺留幾百年乃至千載的古城、古鎮、古街、古巷之所以成為諸多旅行者的“朝聖地”,正是因為那裡有最真切、最世俗、最醇厚的生活化體驗。
比如,可以通過將原住民生活空間融入小鎮歷史文化旅遊體驗線路和小鎮肌理風貌中,以增強小鎮歷史人文生態觀感;也可以將歷史經典特色元素和符號融入城鎮標識和文化生態景觀設計當中,以增強小鎮文化體驗的獨特性。
二在以未來引領今天。
我國固然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可供挖掘,但一味沿著歷史的腳印前行,顯然是固步自封,不如放眼未來,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方面,勾兌歷史與未來,依托已有資源,在創意與創新上做足文章,實現“老樹開新花”。
故宮文創便是此類典範,不僅開發出各類創意周邊,還建立了數字博物館,人們可以通過數字地圖來了解故宮1200棟古建築,9371間房屋的信息;通過虛擬現實進入養心殿、三希堂和太和殿……把有限的文物、藝術擴展到無限的文創世界。
另一方面,尋找代表未來的新文化,將引領全球的新興產業和前沿產業植入小鎮,以未來文化基因孕育特色小鎮,例如基金小鎮、夢想小鎮、機器人小鎮等。
三在體驗至上。
工業生產的價值體現在產品上,而文化的價值體現在人的感受上。
互聯網時代,消費出現了購物空間立體化(全渠道購物)、時間碎片化、信息傳播社交化等新特征,對於特色小鎮來說,單一靠景觀或建築的時代已成往事,要跟互聯網搶“生意”、搶注意力,小鎮業態只能向體驗型傾斜,在小鎮的生活設施、周邊產品上,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動人故事和設計美學,引發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讓人流連忘返。
如此一來,小鎮有形更有神,方能跳出模仿、因襲的老路,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