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認為,實施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還要與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產品交易、生態保護的發展機會成本等情況相適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一是結合國土空間規劃,以“生態—經濟”緊密聯繫為重要依據,劃定以流域、生態功能區、城市群等為對象的跨地區生態補償區。各生態補償區設立跨地區的綜合生態補償機構,審核審定生態補償標準,審議各地區生態貢獻,促進地區之間溝通協調,引導生態受益地區通過資金補助、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對保護地區實施補償。
二是與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釐清地區之間的生態關係。構建生態貢獻評價指標體系,科學界定各地區保護者與受益者的權利和義務,設置地區“生態財政”庫,對於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方面的各項指標制定統一標準,並統一監測方法、監測時間等,予以年度公報和年度考核,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
三是擴大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範圍。中國已將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納入生態補償重點任務領域,將各類禁止開發區域、重要生態屏障等作為完善補償機制的重點生態區域,提出在長江、黃河等典型流域和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等開展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可考慮在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同時,鼓勵各生態補償區內進行地區之間的協商溝通,健全資源開發補償制度、碳排放權抵消機制等,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建立地區之間的綠色利益分享機制,實現區域生態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