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學好互聯網巨頭“去而複返”這堂課
http://www.CRNTT.tw   2019-11-21 08:26:44
  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在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中,對於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不能久拖不決,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要考慮治標與治本、當前與長遠的關係。隨著科創板穩步推進,今後資本市場改革是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改革,情況更複雜、要求更高。服務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營企業,亟需資本市場加快由大到強轉型。

  時隔7年,阿里巴巴重返港交所。11月13日晚,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文件,正式啟動香港IPO計畫。這對阿里巴巴、港交所、香港及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是一項多贏之舉,對A股新股發行制度也具有諸多借鑒意義。

  曾幾何時,由於受到同股不同權、分拆上市、VIE架構等因素影響,部分國內初創期的互聯網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中小型民營企業等要想在A股順利上市並不容易。市場由此產生“錯過互聯網企業發展紅利”的擔憂:突破同股不同權與現有法規是否相悖?分拆上市會不會導致“殼股”炒作成風?VIE架構帶來的實際控制人制度如何監管?

  事實證明,這些擔心是多餘的。近年來,小米和美團等同股不同權企業紛紛赴港上市,2014年與港交所擦肩而過的阿里巴巴如今複返港交所,這些案例在新股發行制度、交易制度、企業管理架構上給A股以很多啟示。因為在2014年與阿里巴巴擦肩而過後,港交所在2018年4月對股票上市規則進行了積極改革:允許新經濟股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允許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作第二上市平台。部分過去“不受歡迎”的同股不同權企業成功赴港上市,正是這些改革舉措發揮作用的重要成果。

  互聯網巨頭“去而複返”這堂課,啟示之一是,在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中,對於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不能久拖不決,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要考慮治標與治本、當前與長遠的關係。以註冊制試點為代表的新股發行制度是資本市場改革的“牛鼻子”,要繼續以信息披露監管為核心,突破科創類企業上市的財務指標限制、公司管理限制、股權架構限制,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做到提高市場化、包容度、透明度,不拘一格選出面向未來的好企業,真正分享到科創型企業發展的“紅利”。

  啟示之二是,隨著科創板穩步推進,今後資本市場改革是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改革,情況更複雜、要求更高。當前A股市場既有新股發行註冊制,又有核准制;既有未盈利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又有傳統考察盈利指標的企業在主板上市;既要依靠科創板“試驗田”積累起的先期經驗,穩步推動發行承銷、退市環節、監管環節等基礎性制度改革,又要逐步完善主板市場各項基礎性制度,不完全照搬照抄所謂的境外市場做法,要結合A股自身實際情況、投資者結構、上市公司性質等積極穩妥推動改革;要堅持底線思維,用增量帶動存量,同時考慮存量實際情況,在整體市場預期穩定的大環境下穩步推進。

  啟示之三是,應時刻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仍然是金融體系的短板之一,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肩負著發展直接融資、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升國家金融國際競爭力的使命和責任,服務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營企業,亟需資本市場加快由大到強轉型。在此過程中,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要推動A股市場開放,虛心學習成熟市場的先進經驗;不能走“重融資輕投資”的歪路,要立足國情、社情、投資者情況、企業所有制情況,循序漸進地推動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也不能走片面推高股指、為提高上市企業數量忽視投資風險的邪路,要把握好融資、投資以及防控金融風險的關係。

  學好互聯網巨頭“去而複返”這堂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化吸收,必須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中,把握好政策措施出台的“時度效”,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實踐中練好內功。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琳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