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3日電/韓國瑜的智囊向媒體透露,韓若當選,可能成立跨黨派的“兩岸諮詢委員會”,作為朝野對兩岸政策的非法定對話平台。
大華網路報今天“點評”專欄說,如果藍綠兩大陣營能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共識,並合力推動,絕對是台灣之福、民眾之幸。這應該就是有人向韓國瑜提出此議的出發點。但從1992年台灣決定啟動兩岸制度化協商以來的歷程來看,所謂建立內部的跨黨派共識,實在陳義過高,恐怕會造成真正有為的執政者寸步難行,也可能變成不想作為的執政者把該平台等同虛設。
李登輝於1990年在總統府內設置非法定機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並自任主任委員,目的即為凝聚台灣內部共識,並邀在野民進黨籍有聲望的康寧祥擔任委員。但是追求國家統一從來不是民進黨的目標,反而“台獨建國”才是,所以康寧祥的加入並不代表他或民進黨為國家統一委員會背書。至1997年,李登輝有意邀請擔任過四年民進黨主席的在野大老黃信介出任國統會副主任委員,引起該黨多人抨擊黃信介;阿扁則稱,黃只能“在國統會和民進黨之間二選一”,終於迫使黃止步。
若謂台灣內部的共識即藍綠雙方的兩岸政策沒有共識,並不為過。如果當年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之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彼時尚無此一名詞,但具體內容明確,乃李登輝親自拍板的:兩岸都追求國家統一、都堅持一中原則、雙方對一中涵義的認知不同),亦須先經過朝野討論,那就永遠不會產生九二共識,兩岸協商也永遠不會出現。可見關鍵在於執政者是否要有所作為,而責任政治之作為民主政治的要旨亦在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