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需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和改革勢頭 |
中評社北京6月8日電/6月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除前言和結束語外,白皮書分三個部分,分別闡述了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損害兩國和全球利益的道理,介紹了美方在中美經貿磋商中三次出爾反爾不講誠信的過程,闡明了中方致力於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的立場。
北京周報發表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安剛文章介紹,5月初,中美貿易談判急轉直下,特朗普政府以中國“推翻已有承諾”為借口,把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稅幅度提高到25%,另3000億美元的加稅計畫目前正由貿易代表辦公室履行徵求意見手段,經國會聽證後最早可能於6月下旬正式出台。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打壓也驟然升級。5月15日特朗普總統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要求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事實上在切斷中國華為公司供應鏈方面邁出實質一步。至此,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合流,兩國關係滑到惡性競爭的懸崖邊緣。
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壓力,中方積極應戰,開始以“組合拳”方式出台反制措施。自6月1日起,中國對原產於美國約600億美元進口商品清單中的部分商品分別實施加征25%、20%、10%的關稅。5月31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中國將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那些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列入清單。另一張握在中國手裡尚未打出的牌是稀土供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已經表明態度,貿易戰沒有贏家,“如果有誰想利用我們出口稀土所製造的產品,反用於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中國人民“會不高興的”。
但中方並沒有關上談判的大門。“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這是《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最核心的一句話。白皮書指出:“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為了美國人民的利益,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中國會理性對待”;“中美應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本著善意和誠信,通過磋商解決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在第11輪經貿磋商後,曾向媒體披露了中國的三大核心關切,事實上也是最終導致第11輪談判破裂的關鍵難點:一是取消全部加征的關稅。關稅是雙方貿易爭端的起點,達成協議後,加征的關稅必須全部取消。二是貿易採購數字要符合實際,美方不應漫天要價,提出中方無法實現的巨額採購要求。三是改善文本平衡性,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尊嚴,協議文本必須平衡。對於這三大關切,白皮書做了進一步的強調:中美雙方都應看到並承認國家發展的差異性、階段性,尊重對方發展道路和基本制度;既不能指望通過一個協議解決所有問題,也需要確保協議同時滿足雙方的需求,實現協議的平衡性。
文章稱,中方已擺足要談便談、要打便打的姿態。6月底,中美元首有可能在二十國集團日本大阪峰會期間會晤,觀察家們對雙方能否利用這次會晤達成協議似乎不抱指望,但預期會起到管理兩國分歧和摩擦的作用。在經貿形勢和總體雙邊關係高度緊張的情況下,中美達成協議的“機會窗口”可能要到年底APEC會議前後才會重新打開。可以預見,中美雙方將打打談談、邊打邊談,彼此經貿摩擦將成為兩國關係中長期化的現象。
文章認為,經貿領域的困倦並非中美關係問題的全部,中國面對的真正挑戰是如何應對美國對華戰略的調整。一年多前,被鷹派和右翼把持的特朗普政府通過出台《美國國家安全報告》等指導性文件,把中國界定為美國頭號“戰略競爭者”,吹響了以“全政府”方式遏制中國的號角。此後,白宮放任不同行政機構紛紛推出加強對華防範遏制力度的部門政策和專項行動,美軍方則在“印太戰略”框架下持續以壓迫和挑釁的方式在中國周邊強化針對中國的戰略圍堵,導致兩國在西太平洋特別是南海地區的海上較量表面化、常態化,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上升。就在中美貿易談判局勢發生逆轉的同時,5月12日,美國國會眾議院無異議通過《2019年台灣保證法》,業已明顯鬆動的美“一個中國”政策更加脆弱。
受這些趨勢的現實發展觸動,中國戰略學界不再認為某種形式的冷戰在中美之間絕對可以避免,轉而判斷局部冷戰可能迫在眉睫,比貿易摩擦更嚴重的“技術冷戰”事實上已在發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美國的對華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新的對華大戰略正加速形成。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美國的調整不是特朗普個人推動的,而是跨黨派、跨任期、長期性的,整個美國已做出壓制中國崛起以維護美絕對優勢的戰略選擇。未來中美之爭既非簡單的利益之爭,也非片面的地緣戰略之爭,而是兩種發展模式、兩套價值理念、兩種秩序觀之爭。即便貿易協定達成,也不可能是兩國經貿摩擦的“終點”,而將是更大規模更廣範圍長期博弈的“起點”。
美國在經貿磋商中的漫天要價——包括遠超中國承受力的對美採購、大面積修改國內法律、接受美國監督核查等,觸及中方核心利益,意味著中國退無可退,只能選擇一方面堅持“雙向平衡”,以堅決有力的鬥爭和逐領域的博弈頂住壓力,積蓄實力,爭取主動;另一方面加緊培育自身基礎研發能力和國內消費市場,實現自主創新,鍛造防風險抗風險能力,團結一心向製造業頂端邁進,越壓越勇、越打越強。這將導致中國自身發展和對外合作模式的更深層次調整轉變。從此意義上講,特朗普政府正以“貿易戰”“科技戰”助推中國國內形成對美基本共識和強國戰略所需的強大凝聚力。
文章指出,從國際到國內、從經濟到安全,變化無處不在,中國最需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和改革勢頭。經過幾輪壓力測試,中國妥善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及其衍生問題的自信正在恢復。就像《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末尾所說的,中國堅持做好自己的事,通過改革開放發展壯大自己,是應對經貿摩擦的根本之道。白皮書也向國際社會重申,中國國內市場需求巨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將帶來產品和企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財政和貨幣政策有充分空間,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新舉措將會落地,有能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真正的問題在於,中美在經貿科技領域的較量正越來越多地轉化為針對對方企業和產品的實際限制行動,即便將來雙方對抗態勢因貿易協議達成而有所回調,迄已採取措施所形成的“寒蟬效應”和激發的“備胎轉正行動”也無法回頭,對對兩大經濟體相互“脫鈎”的驅動是實質的,全球產業界已在準備迎接新的全球體系運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