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現場(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岳陽5月23日電(記者 張爽)全國台灣研究會2019年學術年會5月22日在湖南省岳陽市召開,與會學者圍繞“新時代和平統一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主題發言,從台灣的“雙非勢力”、台海事務中的美國因素、兩岸如何進行“融合發展”、 大陸對台公共政策等角度論述了新時代如何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郭震遠認為,經歷2014年、2018年兩場“九合一”選舉之後,台灣的“雙非勢力”(即非國民黨、非民進黨人士總和)得到明顯發展,而“政治素人”柯文哲當選並連任台北市市長,則形成所謂的的“柯文哲現象”。“雙非勢力”的發展,特別是“柯文哲現象”的出現和發展,是台灣政局變化中重要的新因素,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郭震遠認為,柯文哲在其台北市市長第二任期,將基本延續第一任期的兩岸關係政策,將繼續堅持用模糊方式回避兩岸統“獨”問題,以謀求“和平紅利”,但是已有跡象顯示,柯文哲如果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其兩岸關係政策很可能演變為“隱性台獨”政策。
郭震遠說,柯文哲如果2020年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特別是如果勝選、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其兩岸關係政策將會有重大調整。在柯文哲固有的台獨理念和立場、個人特質,以及與台獨頭面人物、日美分裂勢力的密切關係等的綜合影響下,最可能調整的方向將是以堅持回避與大陸直接的統“獨”對抗為基本策略,爭取實現台灣長久不被大陸統一的目標。這一兩岸關係政策走向,不同於李、陳的“急獨”政策,以及蔡英文總統的“緩獨”政策,如果這一政策走向得以推進,將可能導致雖然兩岸直接的統獨對抗不甚明顯,但兩岸統一卻由於台灣方面百般回避,而被無限期間拖延。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台美關係主任汪曙申表示,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台海事務中的美國因素出現變化,美國對台海形勢的認知發生轉變。2017年特朗普執政正式將中國定位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內部加大對華競爭與遏制的政治共識形成,中國大陸塑造“鞏固一中、遏制台獨、促進融合”的台海新態勢,都促使美國重新評估台海地區形勢,根據美戰略需要採取相應的政策調整。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研究員沈永峰從一個長期從事兩岸具體工作的一線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談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講話需要把握的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堅持從兩岸關係發展大勢中檢視我對我方針政策的實際效果。習總書記在1月2日的講話中不講40年來,卻講70年來的兩岸關係,就是要給70年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定調,也為以後的兩岸關係發展定性。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繼往開來”,前70年是“繼往”,後30年是“開來”,從具體上說,“繼往”的70年是一體的。
二是堅持以融合發展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兩岸關係發展70年來,無論是“武力解放”還是“和平統一”,應該說破局的主動權一直操之在我,而主導權的爭奪則更加微妙,隨著我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我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能力也持續增強。當前及今後,我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的利器和抓手就是“融合發展”。
至於如何進行“融合發展”,沈永峰認為,首先,要瞄准“聚同化異”來推進“融合發展”。其次,要以落實“兩遇”來推進“融合發展”。再次,要結合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來推進“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