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探源開放理論 理解互利共贏
http://www.CRNTT.tw   2019-05-16 08:06:39
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進步和國家繁榮發展,這是被古今中外的經濟理論和發展實踐所證明的深刻道理。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於過去40多年持續推進的改革開放。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離不開進一步的深化改革與對外開放。不久前,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即將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強調“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決心和信心。新起點,新征程。探源開放理論,深入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有利於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新時代的對外開放,從而不僅為國內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也為世界帶來更大機遇,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一)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文章表示,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進步和國家繁榮發展,這是被古今中外的經濟理論和發展實踐所證明的深刻道理。

  馬克思曾明確地把國際經濟關係列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框架之中。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必然帶來分工的深化和交換的擴大,而分工的深化又會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並深刻地影響世界經濟。

  中國對外開放實踐與中國傳統中的貿易思想高度吻合。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思想家、歷史學家便對自由貿易與經濟繁榮之間的關係持有深邃見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以所多易所鮮”之說。《淮南子•齊俗訓》則更進一步提出:“澤皋織網,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司馬遷所談“貨殖”,即為現代經濟學中的收益或增長。“以所多易所鮮”“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可謂中國古代貿易思想的精髓,它們言簡意賅地點明了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之一來自於貿易。據此,我們可稱之為“淮南子—司馬遷定理”。經由“易”來獲取貿易收益與經濟發展的典型事例還有很多。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難發現,那些採取了符合“淮南子—司馬遷定理”的經濟政策的時期,往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

  “淮南子—司馬遷定理”雖然出現在2000多年之前,但已經凝練地包含了現代開放經濟的基本原理,特別是貿易理論中的三大理論。亞當•斯密在其傳世之作《國富論》中著重討論了一國繁榮發展的邏輯。在斯密眼中,經濟發展表現為人均收入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促進人均收入增長的唯一來源;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根本途徑則在於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導致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提高的基礎條件,則是市場規模的擴大。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市場規模擴大→分工和專業化加強→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均收入上升→經濟增長。對以上增長邏輯加以簡化後可得:經濟繁榮來自於市場規模的擴大,即所謂的“斯密定理”或“絕對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則認為,不同國家因技術差異導致勞動生產率不等,進而導致生產成本不同,一國在生產兩種產品均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應基於“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絕對劣勢相對較小的產品,並將之與其貿易夥伴進行交換,即可實現貿易雙方的福利改進,這就是所謂的“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使自由貿易促進經濟繁榮的理念得到進一步升華。馬克思對此觀點亦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國際交換中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國家,即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對象化勞動多於它所得到的,但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

  “淮南子—司馬遷定理”特別強調了禀賦對貿易的作用。2000年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基於赫克歇爾的研究指出,每一地區最適於生產那些所需生產要素在該地區比較豐富的產品。由此,他提出了關於要素差異的國際貿易理論,即“要素禀賦論”或“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要素禀賦論”認為,生產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除了勞動力還有諸如土地、資本、技術、知識等要素,且由於生產的商品不同,需要配置的生產要素也存在差異。基於此,一國應該出口由本國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由本國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換言之,世界各國間要素禀賦的相對差異,以及生產各種商品時利用這些要素的強度差異,共同構成了國際貿易的基礎;通過貿易各參與國均可以提升自身福利水平,進而促進共同繁榮和發展。

  上述貿易理論都不同程度地證明,即使不存在技術進步,只要市場中微觀主體或國家專注於自身擁有優勢之產品的生產,並與貿易夥伴交換獲取自己沒有或生產效率不如人的產品,即可實現“得自貿易的收益”,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中國過去40多年所實現的經濟奇跡,其主要源泉之一在於伴隨市場規模拓展而獲得了巨大的“得自貿易的收益”。然而在現實中,技術進步自始至終與市場規模拓展並行,並主要體現在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過程中,有時甚至還決定了市場規模拓展的速度和邊界。再者,無論前述中所說的“易”還是“交換”或“交易”,其實現都不是沒有條件的。這裡所說的“條件”,簡言之即交易規則,以及交易規則基於其上的制度安排。由此一來,中國奇跡賴以實現的條件便是:“得自貿易的收益”“得自技術進步的收益”和“得自制度完善的收益”。就中國奇跡而言,對外開放扮演著邏輯上和實踐上的先行者角色。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