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中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團隊發現,從消化吸收營養結構上看,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大貓熊屬於食肉動物,而非食草動物。
新近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大貓熊日常攝入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數量更接近“超級食肉動物”,而吸收的能量約半數來自蛋白質,這與狼和野生貓科動物相近。
據新華社報道,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說,從食物種類看,大貓熊更像食草動物,但從它所消化及吸收食物的常量營養結構看,大貓熊屬於食肉動物。
魏輔文團隊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營養生態學家戴維·勞本海默團隊進行的這項研究顯示,隸屬食肉目、熊科的大貓熊具有高度特化的食草性,它擁有適應了纖維性飲食的頭骨、下頜肌肉組織和齒型,有用來抓竹子的“假拇指”,並失去了辨別“鮮味”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常與食肉相關。但大貓熊擁有類似於食肉動物的消化道、消化酶和腸道微生物。
研究結果表明,大貓熊的進化程度比此前設想的要低,甚至更為“表面”,而其消化系統變化不大,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貓熊兼具食草和食肉動物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