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面對千夫所指,醫務委員會打算打破常規,下月開會重提放寬外援醫生掛牌私人執業的實習要求,主席有意以明票表決。醫生短缺不但影響市民看病,亦令公立醫院醫生不勝負荷,醫委會應取消對輸入外援的無理障礙,明票將令反對者“現形”,要他們向公眾交代。
現時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以透過有限度註冊的制度,在公院、衞生署和兩所大學醫學院工作,考取執業資格試後,再要在公院實習滿半年,才可以私人開業。醫委會上星期開會,提出在公院等機構做滿三年者毋須實習,分四個方案交由委員表決,結果“四大皆空”,社會普遍認為是由於部分委員實施保護主義凌駕公益,投票結果激起公憤,連公院醫生組織都表示遺憾。
加錢解決不了醫生荒
社論說,香港本地培訓醫生供不應求,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指出,本港若要追上新加坡的醫生對人口比例,需要增加三千名醫生。現時公院醫生有時忙得連飯也沒有空吃,冬季流感期剛過,麻疹又來襲,醫院管理局延長特別酬金計畫津貼的安排,但是醫生加班都要視乎自己的體能和精神負荷,並非加錢就能解決,一定要增加人手。
輸入外援因此急不容緩,但是醫委會維持要在公院行醫滿三年的外援醫生從頭實習才可掛牌,根本無關維持專業水平,是對吸引外援架設多餘無理的障礙,罔顧病人利益。大眾覺得表決結果是醫委會中的私人執業醫生勢力從中作梗,令私醫形象一落千丈,引發進一步改革醫委會的訴求,甚至有立法會議員提出由政府收權,繞過醫委會,放寬引入海外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