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閣論衡”講座現場(中評社 薛寧婧攝) |
中美是天然貿易夥伴,具有互利關係,美國緣何發起貿易戰?王勇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美方希望借此大幅度縮減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在1980年代以前,就有思想認為貿易赤字不利於美國發展。故而美方此次要求降低美對華赤字1000億美元,進一步開放市場,而後漲至2000億美元。在2018年2月27日至3月3日,劉鶴副總理在華盛頓與美國負責貿易政策官員會談時,美方明確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採取具體措施降低美國對華赤字1000億美元;5月3日至4日,在北京進行中美貿易磋商之前,美國又將要價提高至2000億美元。王勇表示,特朗普的目的很明確:“將工作崗位帶回美國,鞏固自己在‘搖擺州’的票倉。”
第二點動因在於,美方希望中國大幅度對美開放市場,改善美國企業的市場准入待遇。自2008年以來,美國公司抱怨中國市場越來越不開放,他們指出中國政府在政府採購等方面偏向國有企業;同時,以國家安全、“信息安全”為由,加強了對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准入的限制;另外,在信息產業與相關服務業等方面,他們也受到了限制。諸多問題導致美國企業、商會向美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政府干預打開中國市場大門。
第三點原因在於,美國希望改變中國當前補貼新興企業的產業政策,迫使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計畫,放棄“強制”外資企業“轉讓技術”的“不合理”做法。他指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做法是以“市場換技術”政策,是公平做生意。但美方則不認同,它認為中國通過對外資企業的市場准入限制,“強制轉讓”技術,或收購西方技術公司,或“竊取”技術,促進中國技術發展。它們也認為,中國體制與產業政策,很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出口傾銷,扭曲全球貿易秩序。美國對中國國內政治發展與政策調整存在的此些“誤讀”,嚴重影響了他們對兩國關係的看法。
當前中美已經進行了七輪貿易磋商,於3月28日至29日將進行第八輪磋商。王勇表示,當前談判的主要問題在於:美國對華關稅去留問題、執行協議的條款問題,以及何時簽署協議與採取什麼方式的問題。就美國自身而言,對於其下一步舉措,其內部利益集團也存在巨大分歧:鷹派萊特希澤堅持以關稅為手段,讓中國做出更多的讓步,得到一個“更好”的協議;而溫和派則認為可以“見好就收”,擔心中國不能兌現擴大進口等承諾。面對兩派的分歧,特朗普將抉擇做出最後決定。
從目前來看,達成中美經貿協議帶來的影響會有哪些?王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總結。他表示,中美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高,因為對於美國和特朗普來說,中國的讓步夠大,美國企業能夠獲得非常大的利益,包括市場准入與採購兩個方面;還有利於鞏固特朗普的國內支持基礎,使他得到農業、鐵銹州、能源集團以及華爾街朋友的支持等;中國通過擴大開放,鞏固市場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類似於中國加入WTO推動改革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類似於中國加入WTO推動改革的作用,有助於中國經濟更為平穩增長,有助於不同企業之間更加平衡增長;美國對中國投資有望增加,將加劇中國市場的競爭;中國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不同於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情況;中美協議的結果,將改變地區與全球經貿的版圖,中國可能減少從其他地區購買,轉而增加在美國的採購;同時,中國也讓世界更加感到“中國採購”、“中國市場”的力量,探索採購等對於中國對外政策目標的影響。
王勇表示,經貿關係將繼續發揮中美關係“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有助於穩定中美戰略關係,地緣政治的競爭將得到緩解,中美協議將對WTO改革與全球治理體制產生影響。而我們也將面臨中美貿易在未來的挑戰:協議能在多長時間內穩定中美關係?協議的達成只是暫時的停火,還是因為執行與戰略競爭將中美關係帶入更大的衝突中?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中國還需進一步對中美關係進行正確的考察,化解矛盾與衝突,力圖促進兩國的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