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前不久,繼“共享廚房”品牌黃小遞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後,“共享廚房”品牌貓熊星廚也宣布獲5000萬美元C輪投資,兩家品牌接連的資本運作在業內引起關注。
所謂“共享廚房”,是一種專門服務於外賣市場的餐飲綜合服務運營商。在這裡,沒有桌椅碗筷,也沒有堂食、顧客,只能看到廚師、店員和外賣小哥。“共享廚房”提供者將場地分割成不同的區域租給餐飲商戶,方便餐飲商戶提供外賣服務。
傳統餐飲店生意火不火主要看人流大不大。近年來,開店成本越來越高,房租、裝修、人工等成本逐年上漲。外賣平台的興起,讓一些地理位置偏僻,人流量小的餐飲店看到商機,同時也讓一些沒有資質的“黑作坊”“影子飯店”有了“財路”,影響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面對一度出現的外賣市場亂象,監管部門相繼約談幾大外賣平台,下線沒有資質的商家,並要求上線商家公示證照。“共享廚房”於是應運而生。“共享廚房”不僅為商家提供場地、廚具,還規劃好分揀區、物料區、取餐口等硬件設施,商戶可以拎包入駐。更重要的是,“共享廚房”還提供良好的軟環境,統一辦理食品經營許可、消防許可等證照資質,甚至提供門禁考勤、視頻監控等系統,減少商戶運營成本。
去年6月,上海頒發了全國首張“共享廚房”食品經營許可證。從企業正式遞交食品經營許可證申請材料到審批通過,前後只花了5天。上海市監管部門甚至主動為企業做了“功課”——他們派專人進行市場調研,清楚告知企業“共享廚房”的食品安全風險點在哪裡、如何加強管控,以便企業更快調整,符合發證要求後能盡快對外經營。
上海市監管部門認為,只要符合食品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監管部門就應對新業態持開放態度。在城區經營場地資源越來越稀缺的背景下,“共享廚房”用地集約、設施標準化、可以集中“打包”審批,是疏導無證照餐飲,使其轉向正規經營的好渠道。讓符合條件的“廚房”共享使用,在提升政府部門監管效率的同時,也滿足了市場需求。目前在上海,不同品牌的“共享廚房”門店數已經超過100家。
上海監管部門的做法值得點贊。近年來,無論餐飲還是金融、出行等各個領域,“互聯網+”創新不斷湧現。面對商業模式創新與傳統監管的矛盾,與其堵不如疏,創新中遇到的問題還要通過創新來解決。只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監管部門就不妨對新業態持開放態度,少用舊框框審視,多用新視角觀察,真正在“放管服”上下功夫,跟上市場創新的節奏。與此同時,創新者也要增強法律意識,合規運營,不能老想著投機取巧、一味“抄近道”、鑽監管空子。只要雙方都從滿足消費者需求出發,就能夠相互促進,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商品和服務。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林麗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