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討論近七年的東區走廊下行人板道再有新方案,全長1.7公里的板道,76%會在東廊下興建,減少對維港影響,並盡用東廊遮蔭,板道闊度修訂為起碼10米闊。游人可沿板道由鰂魚湧步行或踩單車到炮台山,然後沿海濱往中環,政府目標是兩年後動工、最快2025年落成。據悉,新方案獲地區及以專業團體代表為主的海濱事務委員會贊成,可望盡快“上馬”。
土木工程拓展署下月底前就東廊板道展開第三階段公眾諮詢,昨向東區區議會介紹最新方案,獲議員普遍支持。區議員王國興形容新方案是“遲來的春天”,促加快工程進度;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建議,分階段局部開放板道,讓公眾盡快享用。
有議員關注板道安全,例如風暴期間如何管理處於沿海位置的板道、如何有效分隔單車與行人等。委員會主席梁國鴻認為,興建板道計畫蹉跎多時,希望各方求同存異,讓工程盡快展開。
料採用“共融通道”
東廊板道早於2012年初提出,但地區及其他持份者對設計有不同意見,方案一改再改。土拓署最新建議,板道分為東、西兩段,西段是油街至糖水道,東段由電照街至海裕街,板道最少闊10米,提供小型休憩空間;兩段板道由一段長約400米、闊20米的海濱長廊連接。
板道的1.3公里建於東廊下,餘下400米受高度所限,建於東廊結構以外。新方案亦建議額外在和富中心、嘉華國際中心、北角消防局附近加設連接點,沿途設觀景台、活動點和釣魚平台等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