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調整優化結構 深化金融改革
http://www.CRNTT.tw   2019-02-11 08:59:31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陸敏評論文章表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受這些因素影響,不少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劇,實體經濟發展迫切需要金融業更多支持。只有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調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推動金融機構轉型升級,才能打破當前企業的融資困境,促進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文章提出,當前,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著力推進。

  一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要著力完善公司治理。一些金融機構自身存在治理亂象,是服務實體經濟不到位的重要根源。原保監會曾歸納總結保險行業存在“八大亂象”:虛假出資,資本不實;公司治理亂象;資金運用亂象,違規投資、激進投資;產品創新不規範,炒作概念和製造噱頭,產品設計偏離保險本源,保障功能弱化;銷售誤導,銷售管理行為違規;理賠難;違規套取費用;數據造假。金融行業亂象擾亂了市場正常秩序,相關風險逐漸暴露,並可能出現跨市場跨區域傳染,值得各方警醒和反思。

  對此,監管機構一方面要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另一方面要通過推動銀行和保險業完善公司治理,持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將其作為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加快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不斷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二是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當前,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在發展中沒有為本地民企、小微和“三農”服務,而是眼光盯著大企業“傍大戶”,將業務放在經濟發達地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跨區業務,特別是一些農商行存在“離農脫小”、盲目擴張傾向。有的農商行將大量信貸資金投向政府融資平台,有的投向大企業、大項目及房地產等高利潤、高風險行業,有的通過信托、同業理財等渠道將資金投向外地。對此,銀保監會日前專門出台了管理文件,十分明確地要求各類中小金融機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主線,積極開發適合本地企業和本土需求的金融產品,推動業務和產品不斷創新,通過提高運營水平和服務能力來實現自身發展。

  三是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大數據平台。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金融基礎設施已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和行業監管的實際需要。金融運行效率低下,會推高金融系統自身的融資成本,導致民營企業融資貴和實體經濟產出下降。監管機構和相關部門要攜手共同構建高效安全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包括交易系統、信息系統、支付清算系統、登記托管系統、征信評級系統、會計審計等。同時,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大數據平台建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中國實體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從過去重規模、重速度的粗放發展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發展模式轉變,金融業要積極適應發展要求,進一步調整優化相關體系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守住風險底線,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助力。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