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內生性增長才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
http://www.CRNTT.tw   2019-01-21 07:51:05
實現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必須致力於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日前撰文說,中國人口數量已超過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總和,預計201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接近1萬美元。這預示著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且隨著現代化產業與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中國呈獻給世界的將是獨特新興大國的高質量發展樣本。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章玉貴文章表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著眼於解決制約和困擾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速度與效益、速度與質量、速度與結構幾個深層次矛盾而言的。實現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必須致力於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就地區發展而言,最能夠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樣本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例如上海浦東新區作為第一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萬億元的市轄區,如今代表的是中國現代工業文明最發達地帶,其在對接國際先進理念、先進產品、先進技術與先進服務方面,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內排頭兵。特斯拉超級工廠的高質量籌備與高效率開工建設,某種意義上就是代表全球智能與綠色製造的特斯拉對上海浦東在高質量發展領域投下的信任票。

  文章分析,在構成高質量發展的諸多指標體系中,中國尚有不少短板。作為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經濟體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尚需突破諸多約束瓶頸,最突出是在保持6%及以上的中高速增長,尤其是提升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百姓期待的綠色發展等方面。作為全球僅有的兩個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家之一,在2018年接近14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部分,所占比重還不高。就支撐國家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而言,基於技術、標準和品牌優勢而達到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國能否獲得全球分工優勢的重要標尺。中國高端製造業企業的技術儘管最近幾年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突破,但仍存在自主創新的技術供給率不高,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於人,產品可靠性低,產業鏈高端缺位等問題。因此,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對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等內涵式發展需求更為迫切,亟須夯實研發基礎,提升金融服務能力以及可靠的產業化支撐體系。

  從結構方面來劃分,高質量發展實際上就是中高端結構增長。在向中高端結構增長的轉變過程中,中國需大力發展的中高端結構的支柱型產業主要有: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術及移動互聯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高端裝備製造等;二,服務業,如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精神服務業等;三,現代製造業,如航天器製造與航空器製造、高鐵裝備製造、核電裝備製造、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現代船舶製造與海洋裝備製造等。

  以經濟發展階段而論,中國經濟在逐步告別人口紅利、入世紅利和國際產業轉移紅利之後,經濟增長動力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將是常態化存在。而自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無論是決策層還是其他市場參與主體,都已經有了經濟步入中等增速的心理準備。尤其過去一直備受重視的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會創造150萬個就業機會的政策基準,也會隨著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而發生內涵性改變。換句話說,如能真正實現有效經濟增長,即便經濟增長速度落到5%左右的區間,其創造的就業機會或許不會少於過去7%的中高速增長帶來的就業機會。歐美和日本的經濟轉型,就提供了相關驗證。

  文章指出,全球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任何一個經濟體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實現高質量增長。而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前提是確保以知識創新、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為核心內生變量引致的規模收益遞增。技術進步內生化,正倒逼中國持續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促進勞動力要素合理流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若能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改造,加大對前瞻性技術的研發投入與產業化應用,最大限度激活民營經濟的營商與創新禀賦,則基於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的內生性增長將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過去幾年,因大量勞動者從農業部門轉向生產率更高的工業部門,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下滑趨勢。但隨著經濟改革動力的內生性釋放,微觀主體市場活力的逐步提升,尤其民營經濟營商與創新禀賦的再度激活,全要素生產率必將顯著提升中國經濟的內生性增長,最終實現由後發追趕型借鑒型經濟體轉向創新型引領型經濟體的歷史性跨越。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